據英國《金融時報》最新報道,盡管部分科技企業高管多次宣稱人工智能技術已深刻改變就業格局,但最新研究顯示,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尚未對美國勞動力市場造成顯著沖擊。這一結論與部分行業領袖的預警形成鮮明對比,引發關于技術革命與就業關系的持續討論。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與布魯金斯學會聯合開展的追蹤研究顯示,自2022年底ChatGPT面世以來,生成式AI對就業市場的影響程度并未超過計算機與互聯網普及初期的水平。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官方就業數據及企業AI應用統計發現,當前并未出現大規模工作崗位被技術取代的現象。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莫莉·金德指出:"過去三年美國就業市場保持總體穩定,所謂'就業末日'的預言并未成真,這對擔憂技術替代的勞動者而言是個積極信號。"
研究團隊特別關注了青年群體的就業狀況。數據顯示,20至24歲本科畢業生失業率雖從4月的4.4%升至8月的9.3%,但這一波動主要與宏觀經濟環境相關。與25至29歲年齡層相比,兩個群體的就業結構未出現顯著差異,表明應屆生求職困難更多源于經濟周期因素而非技術沖擊。耶魯預算實驗室主任瑪莎·金貝爾強調:"盡管公眾普遍感覺就業形勢嚴峻,但我們的數據反復驗證后,并未發現AI導致大規模失業的證據。"
針對科技行業內部的崗位調整,研究承認ChatGPT確實改變了部分技術崗位的構成,但這種變化尚未引發全行業就業模式的根本性轉變。金德分析稱:"AI技術的影響仍處于探索階段,企業仍在摸索如何將其有效整合進業務流程。"這種漸進式變革與計算機時代初期的情況類似,當時新技術同樣經歷了較長的適應期才產生廣泛影響。
與企業界的悲觀預測形成對比的是,學術界對AI就業影響的評估更為審慎。英國標準協會的調查顯示,39%的企業管理者認為AI已導致初級崗位減少,43%預計未來將進一步削減。Anthropic公司CEO達里奧·阿莫迪5月曾警告,法律、咨詢和金融等行業可能喪失半數初級職位,并預測五年內美國失業率將升至10%-20%。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爾特曼也公開表示,客服等職業可能因AI發展而消失。
對此,多位經濟學家指出企業界的預測存在夸大成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達龍·阿西莫格魯分析稱:"企業管理層面臨使用新技術的壓力,同時市場炒作也放大了焦慮情緒。但目前真正具有創新性的AI應用仍然有限。"他透露,AI企業制造技術革命的輿論,部分動機在于推動企業投資算力基礎設施,以支撐更大規模的語言模型訓練。
高盛研究部的量化分析顯示,AI技術可能在未來替代美國6%-7%的工作崗位,但這種影響更可能是階段性的而非永久性的。耶魯預算實驗室計劃建立月度數據更新機制,持續跟蹤AI與就業市場的互動關系。金貝爾表示:"AI是否會根本性改變就業結構仍是未知數,我們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數據,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這種謹慎態度反映了學術界對技術革命影響的典型認知——重大變革往往需要更長的周期才能顯現完整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