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7系列自發布以來便成為輿論焦點,從產品命名到市場表現,爭議聲始終未斷。近期,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發布預測稱,小米17系列出貨量較原定目標下調約20%,標準版機型需求低于預期或成主因。據其分析,標準版預計占系列總銷量50%-55%,但實際市場表現僅達預期的15%-20%。
這一預測引發網友激烈討論。部分消費者質疑:“連蘋果都降價保銷量,小米17憑什么逆勢上揚?”也有用戶力挺小米,指出首銷當日多款機型已破紀錄,甚至出現Pro系列加單仍供不應求的情況。更有人直接反駁分析師觀點:“若整體銷量真如預測般下滑,為何首銷戰報要刻意模糊具體數據?”
小米官方戰報顯示,全系開售5分鐘即刷新2025年國產手機全價位段首銷紀錄,雷軍特別強調Pro Max機型銷量占比超50%。這種“重Pro輕標準”的表述策略,反而加劇了外界對標準版銷量的猜測。有網友翻出歷史數據對比:“過去標準版才是銷量主力,如今Pro系列占比過半,后續市場表現令人存疑?!?/p>
資本市場反應與輿論場形成呼應。自發布會后,小米股價連續下跌,截至9月30日收盤報54.00港元/股,市值縮水至1.41萬億港元。公司公關負責人王化回應削減訂單傳聞時表示:“目前生產計劃未作調整?!钡总娊陬l繁在社交媒體宣傳標準版機型,被解讀為對銷量不佳的隱性回應。
與標準版遇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Pro系列憑借“妙享背屏”功能掀起二次創作熱潮。該設計支持個性時鐘、AI萌寵、動態通知等玩法,僅比標準版貴500元的定價策略,激發了用戶創造力。社交平臺上,大量用戶將背屏改造為“電子痛屏”,通過動漫壁紙、追星素材打造個性化設備,甚至衍生出“痛機文化”新玩法。
這種創新得到官方認可,《人民日報》評論指出,小米17系列的背屏設計與屏幕技術突破,展現了“創新驅動消費”的潛力。數據顯示,Pro系列銷量超越標準版的現象,在小米歷代產品中尚屬首次。但業內人士提醒,背屏帶來的新鮮感能否轉化為長期購買力,仍需觀察后續市場表現。
在高端化道路上,小米選擇直接對標蘋果引發關注。發布會現場,雷軍多次將小米17與iPhone 17進行參數對比,尤其在續航測試中強調:“當iPhone 17及配套充電寶電量耗盡時,小米17仍剩余26%電量?!边@種“貼身競爭”策略雖彰顯信心,卻也暴露出品牌定位的矛盾——既想擺脫性價比標簽,又難以完全脫離原有市場認知。
行業分析師指出,蘋果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生態閉環與服務體系,而小米目前的優勢仍集中在硬件創新。雷軍在訪談中坦言:“與蘋果的競爭是長期過程,需要持續學習細節打磨。”這種清醒認知,或許正是小米突破高端市場的關鍵所在。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用戶體驗,將成為決定其能否真正比肩國際品牌的核心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