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晚,雷軍第六次年度演講如期舉行。這場被外界視為“科技春晚”的活動,在預熱階段便因一條微博引發全網熱議——9月24日,雷軍以“同時供兩個孩子上大學”為喻,將小米造車與造芯的千億投入比作家庭育兒成本。這條看似調侃的表述,迅速登上熱搜榜,網友在困惑“千億身家為何供不起孩子”的同時,也逐漸意識到這場“苦情戲”背后的商業邏輯。
從“小米手機,為發燒而生”到“五十幾歲正是闖的年紀”,雷軍的演講始終貫穿著強烈的情緒敘事。2011年,小米憑借“極客話語權”打破小眾邊界,以性價比策略收割用戶狂熱;2013年米粉節,雷軍現場撕掉1999元定價牌,用“青春是我們共同的名字”完成情緒降價,單日新增378萬注冊用戶。這些案例被業界視為“情懷營銷”的典范——通過將產品參數轉化為情感共鳴,將價格敏感轉化為價值認同,小米成功構建起龐大的品牌私域資產。
然而,當同一套敘事邏輯被反復使用,其效力正在逐漸衰減。2025年演講現場,當雷軍再次拋出“十周年焦慮、造芯失敗、被嘲組裝廠”三連苦情時,觀眾的反應已從共情轉為質疑。微博話題#苦情懷滾出手機圈#閱讀量突破4.7億,前米粉大V成為話題主持人;近90天“雷軍”關鍵詞負面占比從1.8%飆升至23.4%。有觀眾直言:“千億富翁別演偶像劇”,這種情緒反噬直接體現在新品宣發上——小米17 Pro宣傳海報因“逆光之王”標注爭議遭全網抨擊,盡管羅永浩在直播中力挺,稱“用極小字標注目標”是行業陋習,但輿論焦點始終集中在小米身上。
真正動搖小米根基的,是產品端的質量危機。9月19日,小米宣布召回116887輛SU7標準版電動汽車,召回原因指向L2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在極端場景下的識別缺陷。作為小米汽車首款明星產品,SU7系列累計交付量約26萬-27萬臺,此次召回意味著近半數已交付車輛存在安全隱患。與此同時,未交付的YU7車型因交付周期長達56周、客服與公關推諉責任等問題,引發用戶集體訴訟維權。這些質量與信任裂縫,成為友商、平臺乃至輿論場“圍獵”小米的突破口。
面對情緒營銷的失效,小米開始調整敘事策略。2025年演講中,雷軍將凡客誠品創始人陳年的債務危機作為新案例——陳年用十年時間償還10億元債務,這一“中年人的誠信與東山再起”故事迅速引發共鳴。演講結束后,凡客誠品上線“正是闖的年紀”全棉印花T恤,雷軍同款產品首日售出1827套,部分款式斷貨。這種從“苦情”到“燃情”的轉型,試圖通過誠信、擔當等正向情緒重建用戶連接。
從“為發燒而生”到“為情緒買單”,小米的營銷史折射出中國科技企業的成長困境。當情懷成為可量化的“情緒ROI”,當示弱-共情-升華成為標準化產品,企業的每一次演講都在完成從情感收割到資本轉化的閉環。但用戶終將意識到:自己購買的不僅是產品,更是被精心設計的情緒體驗。這種認知差,正在消解小米最寶貴的品牌資產——信任。正如羅永浩所言,海報小字是行業常態,但當信任裂縫出現時,任何細節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