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雙節期間,中國科技館以“科技+節日”的創新模式,推出涵蓋科普教育、沉浸體驗、人工智能互動的多元活動,為公眾打造了一場科學與文化交融的假期盛宴。從前沿科技探索到歷史場景穿越,從科學家精神傳承到藝術創意體驗,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均能在此找到屬于自己的科學樂趣。
作為核心活動,“雙節共歡聚,科技樂翻天”系列科普活動通過四大主題板塊構建起立體化科學體驗體系。其中,“科學嘉年華”每日上演的互動科學秀成為親子家庭的熱門選擇,通過實驗演示與趣味問答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好奇心;“科學N次方”板塊則聚焦前沿科技,帶領觀眾通過動手實踐理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的創新成果;“筑夢星球—科學教育+”板塊匯聚科學家、工程師與教育專家,以工作坊形式引導青少年完成科學探究項目;“禮贊科學家”板塊通過主題講座與精神宣講,展現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與科研精神。
特效影院區域成為科技與藝術融合的試驗場。首次對外開放的MR沉浸式藝術體驗“達芬奇·時空之輪”吸引大量觀眾排隊,該項目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還原達·芬奇手稿中的飛行器、機械裝置等設計,觀眾可親手“操控”這些跨越500年的發明,感受文藝復興時期科學家的創造力。VR動感飛椅模擬太空探索場景,球幕互動漫游帶領觀眾“潛入”深海或“翱翔”于星空,多維度的感官刺激讓科普教育更具沉浸感。
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成為本次活動的另一大亮點。10月1日至7日開展的AI智能眼鏡體驗活動中,觀眾佩戴設備即可“穿越”至不同時空:在虛擬場景中“拆解”空間站核心艙結構,通過手勢交互了解其工作原理;“步入”山西應縣木塔內部,觀察古代建筑技藝的精妙;“回到”白堊紀時期,與數字化復原的恐龍進行互動。這種虛實結合的展示方式,使復雜的科學知識變得直觀可感。
為方便公眾參與,中國科技館在10月1日至8日期間保持正常開放,并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提供活動日程查詢、票務預約等一站式服務。館方特別提示,部分熱門項目需提前預約,建議觀眾根據興趣合理規劃參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