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AI領域的投資風向悄然轉變。曾經,投資人最常問創業者的問題是“如果OpenAI做了,你怎么辦”;如今,這個問題變成了“如果大廠入場,你如何應對”。甚至有業內人士戲稱:“大廠一出手,初創公司就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在海外,谷歌正通過多產品矩陣策略追趕ChatGPT的步伐;而在國內,豆包已超越DeepSeek,成為月活用戶規模最大的原生AI應用。盡管AI在某些領域已成為大廠的“降維打擊場”,但仍有公司試圖在夾縫中尋找突圍之道。
今年6月,MiniMax傳出IPO消息,7月便完成近3億美元新融資,向市場傳遞出“仍在牌局”的強烈信號。這家公司從創立之初便押注多模態路線,將模型層細分為文本、語言、視頻、音樂四個方向,并在“產模一體”思路下,孵化出海螺視頻、星野、Agent等產品,逐步構建起自己的產品矩陣。
從2024年起,MiniMax調整策略,實施“產模分離”——技術與產品分開發展,技術端追求能力上限,產品端專注用戶體驗。盡管如此,模型能力仍是其產品的基石,只是技術探索不再受產品形態的束縛。
若將MiniMax的產品圖與字節AI的版圖對比,會發現兩者在模型與產品層的擴張路徑驚人相似。字節AI以豆包大模型為核心,涵蓋文本、語音、視頻三種類型,產品層則覆蓋AI助手、Agent、圖像視頻、情感、音樂、編程、教育等多個領域。海螺視頻被視為即夢的最大對手,星野則與貓箱在AI陪伴賽道展開激烈競爭。
在AI發展路徑上,MiniMax與字節不謀而合。如果將字節比作AI領域的“超級工廠”,MiniMax則更像一家靈活的“原生作坊”——體量雖小,但引擎相同。
MiniMax的創業口號是“Intelligence with Everyone”,創始人閆俊杰認為,讓每個人都能用上AI才是未來趨勢。這種人本主義精神,在當下強調智能與AGI的浪潮中顯得尤為獨特,也解釋了其側重C端市場的原因。
以產品為導向,MiniMax的模型架構清晰:設有文本、視頻、圖像、語音四個團隊,分別對應其產品線。Talkie是MiniMax的首款產品,國內對應星野,這兩款AI社交產品支撐了公司大部分營收。文本模型基座以“MiniMax”為品牌,視頻、語言線則以“海螺AI”為品牌。
在AI視頻賽道,海螺AI的用戶更偏向C端,而競品可靈AI則更側重B端。語音賽道上,MiniMax積累了教育、文娛領域的客戶,目前官網顯示語音生成為獨立產品,未來可能針對音頻線推出新品牌。
除了既有模型線,MiniMax還押注Agent方向,推出通用Agent和視頻Agent產品。通用Agent被并入對話產品,視頻Agent則作為功能納入海螺AI。至此,MiniMax形成了集Agent、對話助手、AI視頻、AI語音、AI社交為一體的產品矩陣。
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曾透露類似想法:將Kimi作為驗證模型能力的產品,待模型成熟后分裂出多款AI應用。但最終,月之暗面選擇All in Kimi,裁撤其他產品線;而MiniMax則堅持這條路,并有意打造“MiniMax AI”與“海螺AI”兩個品牌。
提到AI產品工廠,字節往往是第一個被聯想到的對象。據不完全統計,自AIGC浪潮以來,字節已推出近二十款AI應用,海內外同步布局,流量表現可觀。
盡管MiniMax正逐步向字節靠攏,被納入“AI產品工廠”范疇,但兩者本質折射出大廠與創業公司的差異化路徑。字節像應試教育中的高分學生,按標準答案批量產出“完美考卷”;MiniMax則更像在錯題中打怪升級的學生,答案未必標準,卻能留下獨特印記。
字節AI的技術邏輯是“集中式模型研發+分散式產品應用”——通過豆包大模型一個核心,為多個功能產品提供底層支撐。技術資源集中,模型能力可復用,體現大平臺效率。產品層面,字節AI覆蓋用戶日常與創作的各種高頻場景,透露出多產品并行、多點開花的戰術。
上線產品時,字節初期借助抖音引流,先導入小程序,再獨立成應用。通過引流獲客、AB測試、數據反饋等方式,驗證產品可行性,迅速復制標準化AI應用。其打法可概括為:以大模型為底座,快速孵化多品類、多場景的AI功能型產品,通過平臺化能力和數據驅動,不斷試錯與優化,形成龐大生態。
相比之下,MiniMax顯得“無章法”。例如,其品牌對外輸出時曾經歷波折——原本的“海螺”屬于對話助手,后因視頻功能突出,才將該品牌專用于AI視頻產品。
MiniMax產品數量不多,但多數可稱“精品”。Talkie影響了包括貓箱在內的一系列AI陪伴類產品,為商業化貢獻大頭;海螺AI在用戶數量和模型生成能力上均處于國內第一梯隊。
產品上,MiniMax未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AI與用戶交互的核心場景,精選少量產品,放大交互體驗。若按豆包邏輯,MiniMax本可將語音、視頻、對話等功能聚合于單一應用,通過統一入口集成多模態能力。但這種“全能型”策略會稀釋場景專注度,導致用戶行為數據碎片化,影響模型訓練與產品優化。
大而全與小而美無高下之分,本質是對目標用戶需求的精準適配。一位博主表示,想模仿“月半貓”做爆款,試過多個工具后,只有海螺能生成“賤兮兮又靈動”的表情;而另一位電商創業者則更傾向用字節的即夢,因其“穩定出品,不會太崩,也不會太差”。
MiniMax的目標已明確:上市,追趕AGI。資本市場關注的是:是否具備可持續增長的商業模式?收入是否健康且可規模化?未來是否值得長期投資?
目前,MiniMax主要營收依賴Talkie和星野,這類產品聚焦人格化陪伴、情感對話等體驗型場景,用戶粘性高,但直接付費動機弱,難以形成“硬”收入支柱。具有生產力性質的海螺視頻、Agent等產品有拉動收入潛力,但資本市場仍質疑情感陪伴是否是一門好生意,以及這種模式能否支撐百億估值。
當前,MiniMax收入多來自單一C端產品線,且以免費或輕度付費為主。一旦C端增長放緩、用戶付費意愿下降,或市場競爭加劇,整體收入與盈利能力可能面臨壓力。其尚未建立從“用戶獲取”到“付費轉化”再到“長期留存與復購”的完整商業閉環。技術優勢能否轉化為商業化成果仍有待觀察,畢竟用戶只為體驗買單。
經過一輪洗牌,資本與市場已逐漸收斂。但MiniMax仍具備留在牌桌上的稀缺性:技術路徑差異化,早期布局多模態技術,融合文本、圖像、語音、視頻能力,形成全棧AI;在大模型架構上創新,采用線性注意力機制替代傳統Transformer,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長上下文、Agent和推理能力也內化為產品優勢。
在當前多數AI創業公司和大廠聚焦“工具型AI”的背景下,MiniMax打破了明顯分割線,持續輸出“小而精”的AI原生應用,成為字節跳動的某種“B面”。其創業定位本質是瞄準“AI普惠化+人格化體驗”的未來C端市場——不僅提供單一功能工具,更要打造有溫度的AI,滿足用戶的情感連接、心理支持、虛擬社交等深層次需求。
MiniMax的下一步,是在保持稀缺性的同時,證明自己不僅“有未來”,更“有當下”。既要堅持技術理想,也要直面商業現實,在模型與產品基礎上,走出差異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