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投資領域,投資人的關注焦點悄然轉變。過去,他們常問創業者“若OpenAI入局,你如何應對”,如今這一問題已變為“若大廠參與競爭,你怎樣突圍”。有業內人士調侃,大廠一旦發力,小公司往往面臨巨大壓力。
國際科技巨頭谷歌正通過多產品矩陣策略追趕ChatGPT,而國內市場中,豆包已超越DeepSeek,成為月活躍用戶規模最大的原生AI應用。盡管大廠在部分AI領域展現出“降維打擊”的態勢,但仍有企業試圖在夾縫中尋找機會。
MiniMax便是其中之一。今年6月,市場傳出其籌備IPO的消息,7月便完成近3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向外界傳遞出持續發展的信號。這家公司從早期便聚焦多模態技術,將模型層細分為文本、語言、視頻、音樂四大方向,并依托“產模一體”的思路,衍生出海螺視頻、星野、Agent等產品,構建起自身的產品矩陣。
2024年起,MiniMax調整策略,實施“產模分離”——技術與產品獨立發展。技術團隊專注于突破能力上限,產品團隊則聚焦用戶體驗。盡管如此,模型能力仍是其產品的核心支撐,技術探索不再受產品形態的束縛。
觀察MiniMax的產品版圖,會發現其與字節AI的布局存在相似之處。當模型與產品層擴展后,兩者的技術架構與產品邏輯呈現出某種對應關系。字節AI的模型層以豆包大模型為基礎,涵蓋文本、語音、視頻三種類型,產品層則覆蓋AI助手、Agent、圖像視頻、情感、音樂、編程、教育等多個領域。其中,海螺視頻被視為即夢的強勁對手,星野則與貓箱在AI陪伴賽道展開激烈競爭。
在AI發展路徑上,MiniMax與字節不謀而合。若將字節比作AI領域的“超級工廠”,MiniMax則更像一家靈活的“原生作坊”——體量雖小,但技術內核一致。這種差異體現在兩者的產品構建邏輯上:字節通過集中式模型研發支撐分散式產品應用,而MiniMax則從多模態生成、自然語言交互等核心能力出發,構建全新的產品形態。
MiniMax的創業口號是“Intelligence with Everyone”,創始人閆俊杰認為,讓AI普惠化是未來趨勢。這種人本主義理念在其價值觀中尤為突出,也解釋了其側重C端市場的原因。以產品為導向,MiniMax的模型架構清晰,設有文本、視頻、圖像、語音四個團隊,模型能力直接對應產品線。例如,Talkie與星野作為AI社交產品,支撐了公司大部分營收;海螺AI則聚焦視頻與語言領域,用戶更偏向C端,與偏B端的競品可靈AI形成差異。
在語音賽道,MiniMax積累了教育、文娛領域的客戶,目前語音生成作為獨立產品存在。據行業消息,其未來可能針對音頻線推出新品牌。MiniMax還押注Agent方向,推出通用Agent和視頻Agent產品,前者并入對話產品,后者作為功能納入海螺AI。至此,其產品矩陣已涵蓋Agent、對話助手、AI視頻、AI語音、AI社交等多個領域。
與MiniMax選擇多線發展不同,月之暗面在Kimi發布前曾考慮類似路徑,但最終選擇All in Kimi,裁撤其他產品線。而MiniMax則堅持打造“MiniMax AI”與“海螺AI”兩個品牌,形成差異化布局。
若將字節AI比作“標準化工廠”,其技術邏輯是“集中式研發+分散式應用”——通過豆包大模型為多個產品提供底層支撐,技術資源集中,模型能力可復用。產品層面,字節覆蓋用戶日常與創作的高頻場景,通過抖音引流、AB測試、數據反饋等方式,快速驗證產品可行性,復制出大量標準化應用。
相比之下,MiniMax的產品數量雖少,但更具“精品”特質。例如,Talkie影響了后續AI陪伴類產品的形態,海螺AI在用戶數量與模型能力上均處于國內第一梯隊。MiniMax未追求“大而全”的功能覆蓋,而是聚焦AI與用戶交互的核心場景,通過少量產品放大交互體驗。
從商業模式看,MiniMax若按豆包的邏輯,可將語音、視頻、對話等功能聚合于單一應用,通過統一入口集成多模態能力。但這種“全能型”策略可能稀釋場景專注度,導致用戶行為數據碎片化,影響模型訓練與產品優化。而MiniMax的選擇,本質上是適配目標用戶需求的差異化路徑。
一位博主表示,嘗試模仿“月半貓”制作爆款內容時,發現只有海螺AI能生成符合需求的靈動表情;另一位電商創業者則更傾向使用字節的即夢,因其“出品穩定,不會出現明顯失誤”。
資本市場對MiniMax的關注點在于:其商業模式是否可持續?收入結構是否健康且可規模化?未來是否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目前,MiniMax的主要營收來自Talkie與星野,這類產品聚焦人格化陪伴與情感對話,用戶粘性高但付費動機弱,難以形成“硬”收入支柱。具有生產力性質的海螺視頻與Agent產品雖有潛力,但市場仍質疑情感陪伴的商業價值及其能否支撐百億估值。
當前,MiniMax的收入多依賴單一C端產品線,且以免費或輕度付費為主。一旦C端增長放緩或市場競爭加劇,其盈利能力可能面臨壓力。其尚未建立完整的商業閉環——從用戶獲取到付費轉化,再到長期留存與復購的鏈條仍需完善。技術的優勢能否轉化為商業化成果,也有待市場檢驗。
盡管如此,MiniMax仍具備獨特價值。其技術路徑差異化明顯:早期布局多模態技術,融合文本、圖像、語音、視頻能力;在大模型架構上創新,采用線性注意力機制替代傳統架構,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長上下文、Agent與推理能力也已內化為產品優勢。在當前多數AI公司聚焦“工具型AI”的背景下,MiniMax持續輸出“小而精”的原生應用,成為字節的某種“B面”。
MiniMax的創業定位,本質上是瞄準“AI普惠化+人格化體驗”的C端市場。其目標不僅是提供單一功能工具,更要打造有溫度的AI,滿足用戶的情感連接、心理支持與虛擬社交需求。下一步,它需在保持稀缺性的同時,證明自身既能實現技術理想,也能應對商業現實,走出一條差異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