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棲大會的講臺上,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吳泳銘拋出了一個令人震撼的預測:“未來的某一天,智能體和機器人的數量可能會超越全球人口總數。”此言一出,現場先是一片寂靜,隨后觀眾間開始低聲討論,這一論斷不僅描繪了技術發展的新藍圖,也觸動了資本市場敏感的神經。
作為一位以技術見長的高管,吳泳銘平時鮮少依賴幻燈片,但此次他卻精心準備了演講內容。他闡述的不僅是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更勾勒出了一個即將到來的智能時代的輪廓。隨著他的講述深入,阿里巴巴的股價穩步攀升,當日漲幅超過7%,市值增加了約2200億港元。資本市場的熱烈反應,反映出投資者對這一技術革命的強烈期待。
吳泳銘詳細描繪了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個階段:當前,人工智能正處于“自主行動”階段,能夠使用工具和編寫代碼;接下來,它將進入“自我進化”階段,通過連接真實世界的數據實現自主學習。這一路徑的清晰勾勒,讓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未來充滿了想象。
智能體與傳統程序的最大區別在于其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專家形象地比喻,大模型如同初出茅廬、滿腹理論的青年,而智能體則像是經驗豐富、能夠獨當一面的職場人士。它們不再被動等待指令,而是能夠主動感知環境、分析情況并采取行動。
目前,一些簡單的智能體已經能夠幫我們完成訂餐等任務。只需說出需求,它們就能自動打開應用、比較價格和評價,最終完成訂單。但這只是冰山一角,未來智能體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和深入。
在不久前的一場工業技術博覽會上,一家機器人公司展示了四種不同形態的機器人在同一“智能中樞”指揮下協同工作的場景。它們各司其職,有的搬運材料,有的精細裝配,有的質量檢測,整個流程無需人工干預,如同一個高度默契的團隊。輪式機器人靈活穿梭,人形機器人使用人類工具,多足機器狗穩健巡檢,機械臂專注高精度工作。這四種智能體完美覆蓋了現代工廠的核心需求。
這家公司的發展歷程,正是機器人技術演進的一個縮影。從最初專注于單一功能的機械臂,到如今布局多形態智能機器人集群,他們始終堅持自主研發與場景應用并重的理念。
吳泳銘指出,實現高級人工智能需要兩個基礎:大模型作為新的“操作系統”,以及超級AI云作為新的“計算機”。為此,阿里巴巴啟動了三年3800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預計到2032年,全球數據中心的能耗規模將比現在增長十倍。這一數字雖然驚人,但符合行業發展趨勢。未來五年,全球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累計投資預計將超過4萬億美元,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技術投入。
谷歌前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曾表示,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堪比人類發現火和發明電。他指出,到2030年,美國需要新增相當于幾十個核電站發電量的電力才能滿足數據中心的需求。然而,美國目前在建的核電站數量幾乎為零,這凸顯了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能源挑戰。
如果智能體的數量真的超過全球人口,我們的生活將發生怎樣的變化?智能體將很快能夠輔助供應鏈管理、軟件開發、金融分析等專業工作,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它們將推動人工智能在物流、制造、軟件、醫療、金融等幾乎所有行業的深入應用。
在吳泳銘描繪的未來圖景中,自然語言將成為新的編程語言。任何人只需用日常語言向AI描述需求,AI就能自己編寫程序、調用工具、構建系統,完成數字世界的各種任務,并通過接口操作物理設備。這種變革將重新定義工作、創造和價值分配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