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在云棲大會上拋出一個驚人論斷:"未來智能體與機器人的數量或將遠超全球人口。"這位以技術見長的高管在演講中描繪的不僅是企業戰略,更勾勒出一個正在加速到來的智能時代。資本市場迅速作出反應,當日阿里股價漲幅超過7%,市值單日激增約2200億港元。
在未使用任何幻燈片的情況下,吳泳銘首次系統闡述了人工智能發展的三階段路徑:當前處于工具應用與代碼編寫的"自主行動"階段,即將邁入連接現實數據的"自我進化"階段。他特別強調,智能體與傳統程序的核心差異在于其獨立思考能力——如同職場專業人士與應屆畢業生的區別,前者已具備環境感知與自主決策能力。
工業場景中的變革更為直觀。某機器人企業在技術博覽會上展示的協同作業系統令人震撼:輪式運輸機器人靈活穿梭車間,人形機器人熟練操作人類工具,多足機械狗在復雜地形巡檢,機械臂精準完成裝配任務。這支由四種形態機器人組成的"智能軍團",在無人工干預下完成了從物料搬運到質量檢測的全流程生產。
支撐這場變革的是雙重技術底座:大模型作為新型"操作系統",超級AI云構成新型"計算機"。為此,阿里宣布啟動三年3800億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這個數字看似驚人,實則符合行業預測——未來五年全球AI領域累計投資將突破4萬億美元,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甚至將其重要性比肩人類發現火與電。
能源需求成為制約發展的關鍵因素。施密特指出,到2030年美國需新增相當于數十個核電站的發電量才能滿足數據中心需求,而當前在建核電站幾乎為零。這種供需矛盾在吳泳銘描繪的未來圖景中更為突出:當智能體數量超越人類時,自然語言將成為主流編程方式,AI將自主完成從程序編寫到物理設備操作的全鏈條任務。
專業領域的變革已在發生。具備供應鏈管理、金融分析等能力的智能體正大幅提升行業效率,推動AI技術在制造、醫療、物流等領域的深度滲透。隨著AI連接更多現實場景,其自主學習能力將持續進化,最終可能催生出"超級科學家"級別的智能體。這個曾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正在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