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傳來消息,該院王樹東研究員團隊在人工智能與遙感融合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這項突破性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水研究》,其核心是在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流域實現了公里級最優飼草帶的精準識別,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國家糧草安全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整合了衛星遙感數據、生態水文模型及地面實測數據,通過多源數據融合技術顯著降低了對地面密集采樣的依賴。在技術實現上,團隊采用集成學習與遷移學習算法,將灌溉用水量、植被生產力等核心生產要素的反演精度提升至90%以上。針對區域差異問題,研究引入偏差修正技術,使最優飼草帶的識別準確率突破85%大關。
與傳統評估方法聚焦單一指標不同,該技術首次構建了"水資源消耗-土壤固碳-飼草產能"三維協同優化模型。這一創新體系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水資源成本納入統一評估框架,通過可視化地圖直觀呈現各區域綜合效益。王樹東研究員指出:"管理者可依據地圖快速定位優先種植區域,直觀掌握投入產出比,為資源優化配置提供科學依據。"
在技術驗證階段,研究團隊選取黃河中游典型區域開展實證研究。衛星遙感影像顯示,通過該技術識別的最優飼草帶與實際高產區高度吻合,驗證了模型在復雜地理環境下的適用性。這項成果不僅為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規劃提供了新工具,也為全球類似生態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