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首席執行官任正非曾提出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人工智能革命或將成為人類社會的最后一次重大技術變革。這場變革不僅將重塑全球產業格局,更會深度滲透國防、醫療、金融等核心領域,其影響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可能跨越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支撐這一論斷的核心,是人工智能技術對機器自主決策能力的突破性探索,以及其與能源核聚變等前沿領域的潛在協同效應。
作為這場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大模型技術正推動著人工智能向更高階的自主決策邁進。然而,技術突破的背后往往伴隨著難以預估的風險。以國防領域為例,科研人員在探索軍事人工智能應用時,不僅需要攻克技術難題,更需直面倫理、法律與安全的多重挑戰。這種探索的代價,有時會以最沉重的方式顯現。
2023年7月1日,國防科技大學指揮控制與人工智能領域專家馮旸赫副教授的意外離世,為這場技術革命的代價提供了具象化的注腳。這位年僅38歲的學者,長期致力于兵棋推演、智能輔助決策等軍事人工智能研究,其成果直接提升了國防系統的智能決策水平。官方通報中“因公犧牲”的定性,既是對其貢獻的肯定,也隱含著技術前沿探索的潛在風險。
盡管外界曾對馮旸赫的離世存在諸多猜測,包括境外勢力干預或國家機密保護等可能性,但官方與權威信源均將其定性為突發事故,未發現外部陰謀的證據。這一案例凸顯了一個現實:在人工智能向國防等關鍵領域深化的過程中,科研人員不僅需要面對技術本身的復雜性,更需承擔因工作性質帶來的特殊風險。
人工智能革命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技術層面的突破,也是社會層面的重構。從產業升級到國防安全,從醫療診斷到金融風控,人工智能的滲透正在改變人類社會的運行邏輯。而在這場變革中,科研人員的奉獻與犧牲,構成了技術進步背后不可或缺的底色。馮旸赫的案例,只是這一宏大敘事中的一個縮影,卻足以引發對技術倫理與科研安全的深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