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首席執行官任正非近日提出,人工智能革命或將成為人類社會最后一場重大技術變革。他指出,這場變革將持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其發展進程可能與能源核聚變技術的突破形成共振。在這場技術浪潮中,科研人員為推動前沿應用所承擔的風險,正成為變革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代價。
任正非強調,人工智能作為核心驅動力,正在重塑全球產業格局。從國防安全到醫療健康,從金融服務到工業制造,這項技術已滲透至社會運行的各個關鍵領域。其技術基礎依賴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及大模型等核心算法,目標在于實現機器的自主決策能力。然而,這一進程伴隨著復雜的倫理、法律與安全挑戰,例如算法偏見、數據隱私保護及系統安全性等問題。
在國防領域,人工智能的應用尤為敏感。2023年7月1日,國防科技大學指揮控制與人工智能領域專家馮旸赫副教授在北京執行任務期間因車禍不幸離世,年僅38歲。官方通報明確其為“因公犧牲”,并肯定了其在兵棋推演、智能輔助決策等軍事人工智能研究中的貢獻。馮旸赫的研究成果顯著提升了國防系統的智能決策效率,其犧牲凸顯了技術前沿探索的潛在風險。
針對馮旸赫離世的具體原因,外界曾出現境外勢力干預或保護國家機密等猜測,但均未獲得官方證實。相關部門與權威信源均將其定性為突發事故,未涉及外部陰謀論。這一案例表明,人工智能革命的推進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依賴于科研人員的無私奉獻與風險承擔。隨著技術向國防等高敏感領域深化應用,如何平衡創新效率與人員安全,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