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領域的競爭從未停歇,各家企業輪番登場。年初,DeepSeek的突然崛起吸引了大量關注,而字節跳動的豆包大模型當時并未急于發聲。然而,隨著6月新版模型的推出,豆包迅速反彈,重新躋身國內AI大模型的第一梯隊。
業內普遍認為,字節跳動在AI領域的布局幾乎沒有明顯短板。它不僅擁有自研大模型的底層技術能力,還掌握著抖音這一超級流量入口,并具備快速孵化App的產品體系。與其他互聯網公司不同,字節跳動在AI戰略上推行了一種“一盤棋”式的協同模式,這在當下國內大廠中較為少見。
在AI對話助手市場中,競爭尤為激烈。最近幾周,阿里旗下的“夸克”展開了猛烈攻勢,試圖在這一賽道占據更多份額。而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截至2025年8月,豆包App的月活用戶已超過1.57億,其主要競爭對手DeepSeek的月活約為1.43億。數據顯示,DeepSeek流失的用戶中,有近四成轉向了豆包,使其成為國內移動端用戶量最大的AI聊天助手。
豆包App于2023年8月上線,其風格既有西方AI聊天工具的影子,也有獨特的創新。字節跳動內部強調,模型能力是關鍵,因此豆包App更像海外產品那樣,依賴后端基模能力,而非通過產品化過程中的彌補性措施來提升體驗。與此同時,豆包App區別于許多西方AI聊天助手的強工具屬性,主打“親近”、“易用”風格。其圖標設計為一位有親和力的短發女性卡通形象,支持語音、視頻、方言聊天,使用門檻較低。
盡管一些用戶反饋豆包對深度問題的回復“不夠好”,但字節跳動人士表示,這是為了降低使用門檻,使其更符合大眾用戶的需求,甚至包括父母和爺爺奶奶輩的用戶。如果是企業用戶在云上調用豆包大模型服務,其回復的專業性與其他產品相當。
今年9月,字節跳動老將趙祺接手豆包產品,負責移動端、PC端用戶產品及模型策略。趙祺曾擔任字節增長中臺負責人和穿山甲廣告平臺負責人,這一任命意味著豆包的工作重心或將轉向加速用戶規模增長與商業變現。
對于豆包App未來是否會收費,用戶看法不一。有人擔心收費后會轉向其他聊天助手,但考慮到豆包App承擔著展示豆包大模型能力的“窗口”作用,面向所有用戶“一刀切”收費的可能性并不大。目前,更可能的變現路徑包括圍繞特定需求場景推出按次計費服務、針對企業或高頻創作需求設置“超額使用收費”、在抖音生態中嵌入豆包功能獲取廣告分成或傭金,以及廣告類收入。
豆包App的底座是豆包大模型。在基礎大模型層面,中外大廠的競爭非常激烈。目前,豆包大模型與DeepSeek、阿里Qwen處于國內第一陣營,各有優勢,但與海外最先進模型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最近半年,國內部分業界認為中外模型的差距實際在加大。
今年,豆包大模型上演了反轉之路。年初DeepSeek爆火和阿里Qwen開源知名度提升時,字節跳動一度保持沉默,但內部用了數十倍于DeepSeek的人力快速迭代模型。6月,在火山引擎年度Force大會上,字節跳動發布了豆包大模型1.6版。由于這是國內首個原生多模態模型,在長上下文、性價比上表現突出,豆包大模型的處境逐步逆轉,再次晉身國內最強模型陣營。
數據也顯示,豆包大模型增速極快,生態規模擴張迅速。截至2025年9月底,豆包大模型的日均tokens調用量已突破30萬億,相比今年5月底增長超80%,表明其落地進展極快。
不過,豆包大模型在海內外的聲量完全不同。由于海外主要市場不提供API服務,且極少有開源模型,豆包大模型在各大論壇中只有零星討論,熱度低于DeepSeek和Qwen。在一些開發者自發的評測中,豆包在中文理解、多模態理解、視頻生成中表現優異,但在代碼生成、復雜API調用等任務上,不如海內外某些專門優化的模型或競品強。開發者普遍認為,Qwen、豆包、DeepSeek“用下來各有優劣”。
業內比較統一的評價是,豆包大模型在視頻(Seedance系列)、圖像(Seedream系列)、語音(實時語音/克隆)多模態產品化與矩陣完整度上占有優勢。其上線較早、多模態能力更全、云上價格更低、場景跑得更深。但在單項榜單與研究側,阿里與DeepSeek也有亮點。豆包大模型在多模態上的強投入,或與其將在接下來商業化大浪中抓住機會緊密相關。
豆包大模型隸屬于字節集團Seed部門。在Force大會期間,火山引擎智能算法負責人吳迪提到豆包大模型時表示,“我們可以用一些非常高效的結構,來做到世界頭部排名的大模型。”2025年初,Seed核心領導層發生重要變動。前Google DeepMind副總裁、曾參與Gemini模型開發的吳永輝博士加入,擔任Seed部門模型基礎研究負責人。曾牽頭開發豆包大模型、也是字節第一版推薦算法負責人朱文佳,任Seed模型應用能力負責人。
字節跳動在AI戰略上采取的“一盤棋”打法,體現在品牌、產品互動、引流、商業化等方方面面。豆包大模型最早在字節內部的研發代號為Skylark(云雀),2023年8月對外發布時名為“云雀大模型”,但在2024年5月更名為“豆包大模型”,對外文檔、API等全部替換為“豆包”。更名方便了用戶建立模型與產品之間的直接關聯,一些用戶在消費端體驗了豆包App后,也直接推動其在企業級市場選擇豆包大模型。
例如,由于豆包在消費者市場的用戶體驗,使其直接延伸到手機、AI陪伴玩具和汽車智能座艙。在vivo、榮耀等近期召開的開發者大會中,手機助手選擇的模型底座之一是豆包大模型。火山引擎CEO譚待表示,豆包大模型與幾家車廠在座艙上進行了共創,并在“座艙交付上有很多伙伴”。
與此同時,2024年以來,字節跳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密集推出了覆蓋各種應用的AI原生矩陣,借助豆包大模型能力,實現新一輪App輸出。像即夢(AI短視頻生成)、海綿音樂(AI音樂生成)、貓箱(AI虛擬角色聊天互動,對標MiniMax星野)、星繪(AI圖像美化工具,對標妙鴨相機等)、河馬愛學(K12與成人學習)、即創(為抖音商家設計的AI內容創作工具,服務抖音電商生態)。在海外則復制國內經驗,形成Cici(海外版“豆包”)、Gauth(AI解題工具)、Hypic(類似“星繪”)等,而海外App與國內不相同的地方,是采用了一些海外模型。
抖音成為這些應用引流的關鍵渠道。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2025年3月抖音(含極速版)月活達10.01億。抖音的定位并不僅是短視頻平臺,更像一個萬能入口,大量內容在上面分發,甚至有一天,火山引擎這樣的企業級產品也可能在上面售賣。
一位人士透露,在抖音上售賣上百萬元的廣告,字節內部的結算價格僅為幾萬元。因此,字節內部產品線都會在抖音上大力推廣。除了廣告推廣,這些AI原生應用與抖音在產品層上的引流也更緊密。抖音正在測試接入豆包AI能力,有兩個入口可直接進入豆包,無需額外下載豆包App。同時,在豆包中生成的內容,也可以直接分享到抖音,還帶有豆包水印,形成雙向互動閉環。
除了創造AI原生應用,豆包大模型在字節內部諸多已有產品中,先形成一個個“小閉環”。如豆包大模型已應用于抖音、飛書、番茄小說等字節內部超過50個業務場景。在火山引擎上,大量產品都是先在內部跑通,再上到云端對外服務。比如Data Agent這個產品,在BI數據決策基礎上,提供更深度、靈活洞察能力的產品,已在抖音內部使用。
火山引擎CEO譚待表示,與其他大模型企業最大的區別之一是,“我們跟抖音商業化可以做一些聯動”。在雙11電商大戰期間,內部各產線在AI上的閉環更多。比如,在飛書多維表格中,集成了文案生成、即夢圖片和視頻生成工具,能批量幫助商家生成文案、圖片和視頻,通過自動化工具導入剪映,完成一個視頻的剪輯,再一鍵發布到抖音上。
豆包大模型是當下字節高層布局和關注的焦點。公開信息稱,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張一鳴每月會參加一次字節跳動“Seed”核心技術團隊的復盤和討論會。新調任豆包產品的負責人趙祺,曾擔任AI條線人力資源負責人,有分析認為這可加強跨團隊協同與組織整合。
整體來看,字節AI體系已初步形成模型、產品布局,并通過“一盤棋”式加速閉環和商業化。然而,這場快速奔跑背后仍潛藏挑戰。字節跳動如何在保持應用速度與流量的同時,追趕與OpenAI、谷歌等全球巨頭的模型差距,探索國內外市場的商業變現路徑,構建產品形態變革,以及克服自研芯片與基礎設施層面的挑戰,仍有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