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考古”力量在近期將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此前的言論重新推至公眾視野。一場“10·13成都小米SU7燃爆事故”后,市場對小米造車邏輯的審視愈發嚴格。從3C產品跨界至汽車領域,雷軍曾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經營理念,如今在涉及生命安全的汽車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挑戰。
“速度是一種信仰”“智能電動汽車是手機加四個輪子”……這些曾被視為創新宣言的表述,如今在事故陰影下顯得格外刺眼。首款量產車上市一年半以來,小米汽車雖憑借營銷策略吸引大量關注,但接連發生的安全事故讓公眾開始質疑:當“顏值即王道”的造車理念遇上生死攸關的交通安全,企業是否偏離了核心價值?
在雷軍頻繁強調的造車理念中,“最好看、最好開、最智能”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從發布會到媒體訪談,他反復提及汽車設計的細節,例如為輪轂樣式耗費5000種方案、每個設計背后進行500次測試。然而,當話題轉向汽車安全時,這位科技企業家的表述卻顯得模糊。以半隱藏式門把手為例,其宣傳重點落在“開門優雅”,而非事故救援中的實用性。
這種理念差異在汽車行業引發激烈爭議。智能電動汽車雖承載著“新四化”的技術革新,但其本質仍是運輸工具。車規級紙巾盒、防曬玻璃等創新配置或許能提升體驗,但與制動系統、車身結構等安全要素相比,顯然無法等量齊觀。正如行業專家指出:“手機故障可通過重啟解決,汽車事故卻關乎生命存續,兩者產品邏輯存在根本差異。”
公眾的質疑在事故后達到頂峰。有網友尖銳發問:“小米汽車究竟是年輕人的第一臺車,還是最后一臺車?”這種情緒背后,是市場對過度營銷的反彈。從“3·29銅陵爆燃事故”到“10·13成都燃爆事故”,兩條鮮活生命的逝去成為無法回避的痛點。盡管雷軍在事故后承認“公眾期待遠超想象”,但前期宣傳中安全議題的缺失,已讓企業陷入被動。
轉折點出現在今年6月。小米汽車第二款車型YU7發布會上,雷軍首次將“安全”置于核心地位,宣稱“安全是前提、基礎與一切”,并宣布全系標配高階輔助駕駛硬件。這一轉變被視為對市場反饋的回應,但9月19日的大規模召回事件再次暴露問題。召回公告顯示,116887輛SU7標準版在L2領航輔助駕駛功能下,對極端場景的識別存在不足,可能增加碰撞風險。
行業對比中,這種差距更為明顯。蓮花集團CEO馮擎峰在采訪中強調:“絕不能將市場當作試驗場,企業必須自行完成充分測試。”這種理念與小米此前的“用戶共創”模式形成鮮明對比。當科技企業試圖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制造業時,如何平衡創新速度與安全底線,成為橫亙在所有跨界者面前的必答題。
目前,小米汽車正通過召回和技術升級彌補安全短板,但逝去的生命無法重啟。這場風波揭示的不僅是單個企業的轉型困境,更是整個行業在智能化浪潮中的價值重構——當“顛覆者”光環褪去,汽車制造最終要回歸“將人安全送達”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