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領域迎來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成功攻克全固態金屬鋰電池的關鍵技術瓶頸,讓電池性能實現質的飛躍。據權威媒體報道,此前100公斤電池僅能支持500公里續航,而如今這一數字有望突破1000公里,為新能源汽車和儲能設備帶來革命性升級。
傳統硫化物固體電解質因硬度高、脆性大,與柔軟的金屬鋰電極結合時,界面接觸不良如同“陶瓷板貼橡皮泥”,導致充放電效率低下。針對這一難題,國內多個科研團隊協同攻關,通過三大技術創新實現了固固界面的緊密貼合,徹底打通了固態電池的續航瓶頸。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聯合多家單位研發的“碘離子介導技術”成為突破關鍵。該技術利用碘離子在電場作用下的定向遷移特性,使其像“智能膠水”般主動填補電極與電解質界面的微小縫隙。鋰離子在碘離子的引導下,如同流沙自動填充坑洼,使界面接觸面積顯著提升,有效解決了傳統固態電池因界面缺陷導致的性能衰減問題。
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的創新則聚焦于電解質的結構優化。科研團隊通過構建聚合材料柔性骨架,賦予電解質類似“升級版保鮮膜”的機械性能。實驗數據顯示,該材料在經歷2萬次彎折、扭曲成麻花狀后仍保持完整,同時通過引入功能性化學組分,使鋰離子傳導效率提升30%,電池儲電能力大幅提高86%。這種“剛柔并濟”的設計,讓固態電池在保持高能量密度的同時,具備了更強的環境適應性。
清華大學的含氟聚醚材料改造技術則為電池安全保駕護航。氟元素特有的耐高壓特性,使電極表面形成致密的“氟化物保護層”,有效阻隔高電壓對電解質的破壞。經嚴格測試,搭載該技術的電池在滿電狀態下通過針刺實驗和120℃高溫考驗均未發生爆炸,實現了續航能力與安全性能的雙重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