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衛浴品牌科勒近日推出了一款引發廣泛討論的智能馬桶Dekoda,其核心功能是通過內置AI攝像頭分析用戶排泄物,進而提供健康數據報告。這款定價599美元(約合人民幣4300元)的產品,不僅在科技圈掀起波瀾,也讓傳統衛浴行業開始重新審視智能家居的邊界。
Dekoda的推出標志著科勒從“衛浴產品制造商”向“健康生活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的關鍵一步。該產品通過高精度傳感器、微型攝像頭和機器學習算法的協同工作,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數據采集-分析-反饋”系統。用戶使用時,馬桶會自動調節內部光線,確保攝像頭清晰捕捉排泄物的形態和顏色;同時,隱藏式傳感器會同步采集樣本的物理特性數據,如水分含量和密度,光譜分析模塊則重點檢測是否存在血液等異常物質。這些數據通過加密傳輸至配套的iPhone應用(安卓版本計劃于2025年上半年上線),經云端AI模型處理后生成健康報告。
為緩解用戶對隱私泄露的擔憂,科勒在產品設計上加入了多重防護機制。數據傳輸采用端到端加密技術,壁掛式遙控器支持藍牙指紋認證,只有通過驗證的用戶才能查看健康數據。磁吸充電底座的設計簡化了充電流程,避免了傳統接口易受潮損壞的問題。然而,這款“黑科技產品”自發布以來便陷入市場定位爭議——高昂的硬件售價并非全部成本,用戶還需額外訂閱科勒健康服務才能獲取完整功能,總支出遠超普通智能馬桶。
醫療健康領域的專家對Dekoda的實際效用提出質疑。他們指出,僅憑視覺特征和基礎成分檢測無法替代專業醫療機構的糞便常規檢測或潛血試驗,更難以實現腸道疾病或泌尿系統疾病的早期篩查。例如,消化道出血分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兩種類型,前者血液經消化后可能呈現黑色,后者若出血量較少或被水流稀釋,檢測結果可能不準確。即使檢測到血液,產品也無法判斷出血位置和原因,用戶仍需前往醫院進行腸鏡、胃鏡等專業檢查。
在水分監測功能方面,Dekoda通過傳感器檢測尿液濃度并結合環境因素計算水分攝入是否充足,但這一功能被部分消費者認為“雞肋”。普通人通過觀察尿液顏色即可大致判斷水分狀況——淡黃色表示充足,深黃色則提示需補水,無需依賴技術成本較高的設備。腸道健康評估方面,Dekoda主要依賴“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但該分類法需結合糞便整體形態和排便感受綜合判斷,僅憑二維圖像可能出現誤判,例如食物殘渣導致的形態異常可能被AI誤判為健康問題。
科勒并非首個布局健康監測衛浴的企業。2022年,法國智能硬件公司Withings曾推出尿液分析儀U-Scan,通過安裝在馬桶內的檢測模塊分析尿液中的蛋白質、葡萄糖等指標,幫助用戶監測糖尿病和腎臟功能。相比之下,Dekoda的嘗試更進一步,試圖將馬桶從“日常潔具”重構為“個人健康監測設備”。然而,市場對其核心價值的認可度仍存在分歧:科技愛好者認為這是智能家居場景的延伸,愿意為創新支付溢價;另一部分消費者則質疑其實際效用,認為更像是“智商稅”。
這場爭議背后,折射出智能健康硬件行業的普遍困境:如何將技術創新轉化為用戶真正需要的價值,而非停留在“技術噱頭”層面。科勒的百年歷史或許能提供一些啟示。1873年,創始人約翰?邁克?科勒收購了一家瀕臨破產的鑄鐵廠,最初生產農具和馬槽。十年后,他偶然發現鑄鐵馬槽覆蓋搪瓷釉后可改造成浴缸,這一靈感推動了科勒全面轉型衛浴領域。此后,家族第二代傳人沃爾特引入流水線生產模式,將產品從高端奢侈品變為大眾消費品;第三代掌門人小赫伯特則帶領品牌拓展至家具、發電機等領域,但衛浴始終是核心業務。小赫伯特留下的“依賴舊觀點會摧毀公司”被刻在總部大廳墻上,成為品牌發展的座右銘。
進入21世紀,智能家居浪潮興起,科勒開始探索“科技+衛浴”的融合。從自動感應水龍頭到語音控制馬桶,再到如今的Dekoda,科勒不斷嘗試將前沿科技融入傳統產品。Dekoda的推出,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品牌戰略的升級——從“提升使用體驗”轉向“健康管理”,從“賣產品”轉向“賣服務”。然而,這一轉型能否成功,仍需市場檢驗。對于整個行業而言,Dekoda的爭議或許能推動企業和消費者重新思考:智能衛浴的核心價值,究竟是“炫技式”的科技堆砌,還是“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實用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