鳶尾,這種被譽為“愛麗絲”的花卉,以其絢爛的花瓣和獨特的形態,成為自然界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它的花瓣形如鳶鳥的尾巴,不僅因此得名,更在古代被賦予了鴿子花、藍蝴蝶、扁竹花、烏園、烏鳶等雅稱,透露出人們對它美麗形態的贊美與喜愛。
鳶尾屬于多年生宿根性直立草本植物,其根莖粗壯且呈二歧分枝,直徑約1厘米,須根細短而發達。葉片基生,黃綠色,中部寬劍形,長15-50厘米,寬1.5-3.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鞘狀,整體形態宛如鷹科動物“鳶”的尾巴。花朵則通常為藍紫色,直徑約10厘米,有的品種還帶有紫褐色花斑,花被管細長,上部鼓成喇叭狀,姿態宛如翩翩起舞的蝴蝶。
在文化內涵上,鳶尾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有著獨特的象征意義。在古希臘,鳶尾的屬名Iris源于彩虹女神愛麗絲的名字,象征著美好與神圣。在古埃及,鳶尾花與蓮花、百合花、棕櫚葉一起組成“生命之樹”的圖案,代表著“復活、生命”。而在法國,鳶尾更是國花,象征著民族純潔、莊嚴和光明磊落,金色鳶尾紋章更是法國王室的象征。
在中國,鳶尾因葉片形似猛禽“鳶”的尾巴而得名,古代主要用于藥用,自宋代起逐漸被栽培于庭院中用于觀賞。值得一提的是,鳶尾在古代還有“烏園”之稱,這與它的形態和藥用價值有著密切的聯系。漢朝的劉向在收集草本名字時,發現烏園其實就是烏鳶,此植物的根部是常見的中藥鳶根,葉子叫鳶尾,像一只長尾巴的鳶鳥倒插在地面。而先秦時代,人們常有鳥類崇拜,鸞、鳳、鳶等都被用來比喻罕見的東西,因此鳶尾二字也彰顯了此草本的神秘和與眾不同。
鳶尾的美不僅體現在形態和文化上,更在詩詞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明代詩人孫繼皋在《題紫蝴蝶花》中寫道:“蝴蝶夢為花,花開幻蝴蝶。紫艷雙紛翻,香心不可拾。”詩人以蝴蝶為喻,描繪了鳶尾花開時的艷麗與芬芳。而《五絕?鳶尾》則以擬人的手法,將鳶尾花比作一位身著窄裙、肩披紫巾的女子,形象地描繪出鳶尾花的形態和顏色,后兩句借莊周夢蝶的典故,營造出如夢如幻的氛圍。
當代詩人席慕容在《鳶尾花》節錄中,更是以深情的筆觸描繪了鳶尾花的孤獨之美:“所有的記憶離我并不很遠,就在我們曾經同行過的苔痕映照靜寂的林間。可是有一種不能確知的心情,即使是尋找到了適當的字句,也逐漸無法再駕馭。到了最后,我之于你,一如深紫色的鳶尾花之于這個春季,終究仍要互相背棄。”在詩人筆下,鳶尾花不僅寄托了對家鄉的思念,更蘊含了一種深植血脈、難以割舍的熾熱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