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行業正經歷一場以產品為核心的深度變革,消費者對差異化菜品的渴求與日俱增,傳統“價格戰”和“服務內卷”模式逐漸失效。在此背景下,一批餐飲品牌將目光投向產業鏈上游,通過與供應鏈企業深度合作,從源頭重構產品邏輯,打造出兼具市場熱度與競爭力的爆款產品。番茄這一國民食材的崛起,正是這一趨勢的典型縮影。
近年來,以番茄為基底的味型在餐飲市場持續升溫。抖音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0月,酸湯火鍋相關話題播放量突破14億次,酸湯牛肉、酸湯肥牛等衍生品類播放量均超10億次。海底撈、西貝等頭部品牌紛紛推出酸湯系列產品,苗小壇酸湯魚撈飯、王奮斗貴州酸湯牛肉火鍋等新興品牌快速擴張,門店數量突破百家。與此同時,源自北非的“Shakshuka”(北非蛋)通過短視頻平臺走紅,麥當勞將其改良為漢堡口味,米倉食堂等新銳品牌將其引入菜單,成為年輕消費者追捧的“網紅單品”。這些爆品的共同點在于:均以番茄為核心風味載體,通過不同烹飪方式釋放其酸甜適口的特性。
番茄的“爆紅”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深厚的消費基礎與產業升級的雙重推動。作為原產于南美的作物,番茄傳入中國后迅速融入飲食文化,從觀賞植物演變為餐桌標配。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鮮食番茄消費國,年消耗量達7000萬噸,覆蓋八大菜系及海外料理。從番茄炒蛋到羅宋湯,從薯片到雞尾酒,番茄的百搭屬性使其滲透至各類消費場景。近年來,加工番茄產業鏈的成熟進一步放大了其市場價值——相比鮮食番茄,加工番茄采用大田種植,紅素含量更高,更符合消費者對“天然健康”的追求。中糧糖業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加工番茄產量達4585萬噸,中國占比超22%,供應量的增長為爆品誕生提供了基礎。
產業鏈上游的革新正在重塑番茄賽道。傳統種植模式依賴進口種子、周期長、成本高,且產品同質化嚴重。為突破瓶頸,頭部企業開始布局全產業鏈數智化。以中糧屯河番茄為例,其通過建立行業首個數智育種實驗室,將種子研發周期從8-10年縮短至4-5年,目前已擁有35個自主知識產權品種,打破國外種子壟斷。在種植環節,企業構建“五位一體”智慧農業體系,通過無人機巡田、土壤水質監測、精準氣象服務等技術,實現種植過程標準化。針對番茄采摘后易損耗的痛點,其自主研發的智慧調度系統將加工時效從20小時壓縮至6小時內,最大限度保留營養成分,為餐飲品牌提供更高品質的原料。
市場需求的細分化倒逼供應鏈企業升級服務模式。過去,番茄制品以“濃度”劃分等級,產品差異化不足。中糧屯河番茄率先推出“產銷研用”一體化體系,與餐飲品牌聯合開發定制化產品。例如,針對火鍋賽道同質化問題,其與底料企業合作推出“屯河金”番茄醬,從專屬種子選育到智慧生產管理,全程把控品質,并通過品鑒會、溯源活動等營銷動作強化品牌認知。企業還針對家庭場景推出“屯河小金罐”番茄丁,開罐即用、25秒出鍋,解決年輕消費者“做飯難”痛點。目前,其產品線已覆蓋番茄丁、去皮整番茄、番茄沙司等十余個品類,服務B端餐廚與C端零售雙渠道。
這場從種子到餐桌的產業革命,正在重新定義餐飲爆品的邏輯。當消費者對“新鮮”“安全”的關注度持續提升,當餐飲品牌對差異化產品的需求愈發迫切,番茄產業的升級已從選擇題變為必答題。全鏈條數智化賦能不僅為餐飲品牌提供了“能打”的差異化武器,更讓消費者品嘗到更地道的番茄風味。對于整個行業而言,這種以需求為導向、以技術為驅動的轉型路徑,或許正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