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顆名為3I/ATLAS的星際天體引發科學界廣泛關注。這顆來自其他恒星系統的特殊訪客,預計將于10月29日抵達近日點。此前,它已通過合日點位置,此時地球、太陽與該天體幾乎呈直線排列,導致地面觀測暫時中斷。不過,科學家借助火星軌道附近的航天器,仍持續追蹤其動態,預計11月底將重新進入可觀測范圍。
哈佛大學天文學家阿維·勒布提出一個大膽假設:3I/ATLAS可能并非自然天體,而是外星文明派往太陽系的“母艦”。他指出,該天體尺寸異常龐大,且本月早些時候接近火星時的軌跡存在可疑之處。在最新博客中,勒布引用奧伯特效應——航天器在軌道速度最大時燃料效率最高——推測若3I/ATLAS為人工產物,可能利用近日點加速或減速,同時借太陽遮擋隱蔽行動。
“其調整速度的最佳時機,恰好與地面望遠鏡無法觀測的時段重合。”勒布強調,“這是巧合,還是高度精密的軌道設計?”他進一步假設,若3I/ATLAS為母艦,可能通過近日點向太陽系行星發射微型探測器,利用引力彈弓效應提升效率。
主流科學界對這一觀點持謹慎態度。多數天文學家認為,3I/ATLAS更可能是一顆被引力擾動逐出原恒星系統的古老彗星,年齡或達數十億年,甚至早于太陽形成30億年。它穿越星際空間,最終闖入太陽系,為研究銀河系不同區域及宇宙早期演化提供了珍貴樣本。
目前,3I/ATLAS正位于太陽后方,但此前觀測顯示其活動異常。NASA的斯威夫特太空望遠鏡捕捉到強烈紫外線輻射,證實該天體正以每秒約40公斤的速度噴發水蒸氣,相當于消防水帶全速噴水的流量。這一現象發生在距離太陽約3個天文單位處,遠超太陽系彗星通常開始升華水冰的閾值。
“檢測到星際彗星噴發水,相當于讀取另一個恒星系統的化學記錄。”參與研究的奧本大學物理學家丹尼斯·博德維茨指出,“這表明生命所需的化學成分并非太陽系獨有。”他補充,3I/ATLAS的二氧化碳與水比例顯著高于太陽系彗星,且在遠離太陽時仍保持活躍噴發,暗示其成分與演化機制可能截然不同。
盡管爭議未決,3I/ATLAS仍為科學界提供獨特機遇。預計下月,該天體將接近木星,屆時NASA的“朱諾”號與歐空局的“Juice”號探測器或能捕捉其更詳細特征。無論最終結論如何,這顆星際訪客已促使人類重新思考恒星系統的形成與演化,以及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多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