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援引最新科研成果稱,格陵蘭島正經歷顯著的地質變化——該島不僅面積持續縮減,且整體以每年約2厘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這項由丹麥技術大學牽頭的研究,基于對58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監測站的長期數據追蹤,相關結論已發表于美國《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大地》。
研究團隊指出,格陵蘭島的地殼運動呈現復雜特征:部分區域因冰川消融導致基巖壓力減輕而抬升,另一些區域則因地質應力釋放出現沉降。這種動態變化直接關聯到島嶼面積的緩慢縮減。丹麥技術大學大地測量學家伯格解釋,冰川融化引發的質量損失是驅動地殼形變的核心因素之一。
驅動格陵蘭島位移的地質動力呈現三重疊加效應。首先是板塊構造運動產生的水平推拉力,其次是冰蓋消融導致的基底壓力變化,第三是冰河時代結束后持續至今的冰川均衡調整——這種長期地質回彈過程仍在重塑島嶼形態。研究人員強調,氣候變暖加速的冰川消融不僅改變地表景觀,更深入影響著地質基礎結構。
作為全球第二大冰蓋,格陵蘭島儲存著相當于全球海平面上升7.4米的淡水資源。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的模型顯示,海平面每升高1厘米,全球約600萬人口將面臨沿海洪災威脅。歐洲新聞臺特別指出,該島冰蓋的消融速度與全球氣候系統變化形成危險共振,其地質動態已成為監測氣候變化的重要指標。
澳大利亞"Sciencealert"科技網站分析稱,格陵蘭島的地質演變揭示了氣候系統與地球內部動力學的深層關聯。當冰川質量持續流失,原本被冰蓋壓制的基巖開始反彈,這種調整過程可能持續數千年。研究團隊正通過更精密的衛星監測網絡,追蹤島嶼位移與冰蓋消融的量化關系,為全球海平面預測提供關鍵參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