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引發國際關注的太空技術博弈悄然上演。2025年10月,美國麥克薩公司旗下的“世景軍團”衛星通過主動變軌技術,將軌道高度調整至接近中國天宮空間站及“實踐二十六號”衛星的位置,在距離僅29.2公里處實施懸停操作,并對外公布了分辨率達10厘米級的航天器影像。美方宣稱此次行動驗證了商業衛星對在軌空間站實施亞分米級成像的能力,但這場看似彰顯技術實力的操作,實則暴露了其對中國太空資產的近距離偵察意圖。
面對美方的技術挑釁,中國航天領域迅速作出回應。三天后,長光衛星公司公布了由“吉林一號”衛星群拍攝的實時影像,畫面清晰呈現了“世景軍團”衛星的太陽能帆板、艙體結構等細節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吉林一號”在未進行軌道機動的情況下完成此次觀測,與美方衛星主動抵近的拍攝方式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技術差異源于中國在“非地球成像”領域的突破——該技術使衛星具備直接觀測深空目標的能力,解決了早期航天器對太空目標拍攝僅能獲取模糊光點的技術瓶頸。
支撐這場太空“互拍”的技術底氣,來自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商用高分辨率遙感衛星群。“吉林一號”衛星項目自2015年10月首次發射4顆衛星以來,經過十年在軌運行積累,已形成覆蓋全球的觀測網絡。截至2023年底,該系統在軌衛星數量達138顆,預計到2025年12月將擴展至300顆。這種規模化部署不僅提升了太空監測的時空分辨率,更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的太空態勢感知體系。
此次事件的技術內涵遠超影像獲取本身。美方衛星的抵近偵察行為全程處于中國太空監測系統的監控之下,而“吉林一號”的實時反制能力則證明了中國具備維護太空資產安全的完整技術鏈條。從目標識別、軌道預測到影像反制,中國已建立起覆蓋太空目標全生命周期的監測體系。這種技術能力不僅服務于和平利用太空的目標,更為應對太空領域的安全挑戰提供了堅實保障。
隨著太空資源競爭日益激烈,中國通過“吉林一號”等項目構建的技術體系,正在重塑太空安全格局。該系統形成的密集觀測網絡,既能有效監測近地軌道的異常活動,也可為國際太空合作提供數據支持。這種技術積累不僅鞏固了中國在商業遙感領域的領先地位,更為全球太空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