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傍晚,神舟二十號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杰順利出艙,身體狀況良好,標志著此次載人航天任務圓滿結束。然而,這次返回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此前因飛船遭遇意外情況,原定返回計劃被迫調整,引發外界廣泛關注。
11月5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消息,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即將完成任務時疑似受到微流星體撞擊,導致飛船部分受損。為確保航天員安全,原定于當日的返回計劃被迫推遲。經過多日評估與測試,工程團隊認為飛船已不具備直接返回條件,決定啟動應急備份救援流程。
11月14日,載人航天辦公室宣布,神舟二十號乘組轉移至對接在空間站的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并順利返回地球。與此同時,神舟二十二號飛船的發射準備工作同步展開,以接替受損飛船繼續執行空間站任務。這一舉措標志著中國空間站自發射以來首次啟用應急備份救援機制。
據分析,撞擊飛船的可能是微流星或空間碎片(MMOD)。這類物體雖體積微小,但撞擊速度極高,可能對航天器造成嚴重破壞。神舟飛船的舷窗設計有三層結構,最外層為高硅氧防熱玻璃,內兩層為鋁硅酸鹽強化玻璃。若外層受損,可能導致再入過程中玻璃破碎,進而引發返回艙失壓風險。為避免此類事故,工程團隊選擇發射新飛船以確保航天員安全。
為應對MMOD威脅,中國空間站為關鍵設備配置了雙重冗余,并自神舟十八號任務起逐步安裝高強度雙層惠普爾護罩。然而,完全防護仍具挑戰,風險始終存在。作為全球僅有的兩個有人駐留空間站之一,中國空間站采用三艙綜合體設計,配備三個對接口,分別用于接待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標準駐站人數為三人,交接期間可達六人,每年發射兩艘神舟飛船,每次駐站半年。
與國際空間站相比,中國空間站的運輸體系較為單一,目前僅依賴一種貨運飛船和一種載人飛船。為提高安全性,國內通過高可靠性設計和系統級冗余策略應對發射窗口延期。例如,發射場提前備份飛船和長征二號F/G運載火箭,完成初步組裝后分別貯存。若空間站遇險,可快速組裝并發射救援飛船;若無問題,則備份飛船和火箭轉為下一次任務,實現“滾動值班”。
救援方案分為“8.5天方案”和“16天方案”。前者適用于空間站關鍵子系統失效、航天員生命受威脅的緊急情況,通過工位整合方式快速發射飛船;后者適用于無生命危險但無法返回的情況,發射周期稍長,但飛船具備全功能。神舟二十號此次遭遇的問題未達高危級別,因此未啟動8.5天方案,而是按16天方案執行補發計劃。
然而,11月14日神舟二十一號提前帶乘組返回,留下神舟二十號飛船在空間站。這一調整可能與神舟二十一號攜帶的四只小鼠有關。原計劃11月5日返回的小鼠因任務推遲已超設計壽命近三倍,若死亡可能引發微生物處理問題。神舟二十號飛船整體完好,舷窗耐壓玻璃未受損,短期內仍可滿足避難需求。未來,神舟二十二號空船發射后,神舟二十號或可執行無人返回任務,攜帶更多空間站物資下行。
隨著太空活動增加,MMOD數量持續上升,對航天器防護和應急救援提出更高要求。此次事件不僅檢驗了中國航天的應急能力,也為未來防護策略優化提供了參考。例如,是否需為空間站配備遠程主動探測雷達或主動防御設備,均值得進一步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