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號乘組陳冬、陳中瑞、王杰于近日順利返回地球,三名航天員健康狀態良好,標志著此次太空任務圓滿結束。然而,任務過程中因突發狀況引發的應急處置流程,成為本次任務備受關注的焦點。
原定于11月5日返回的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因疑似遭受微流星或空間碎片(MMOD)撞擊導致受損,返回計劃被迫推遲。經地面仿真試驗與評估,專家團隊確認飛船不具備直接返回條件,遂啟動應急備份方案。11月14日,乘組轉移至對接于空間站的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并擇機發射神舟二十二號飛船以接替任務。這一舉措標志著中國空間站自發射以來首次啟用應急備份救援流程。
神舟飛船舷窗采用三層結構設計:最外層為高硅氧防熱玻璃,用于承受返回時的熱流;內兩層為鋁硅酸鹽強化玻璃,配備密封圈以抵御大氣壓力。若外層玻璃受損,再入過程中可能因高溫氣流沖刷導致內層玻璃破裂,引發返回艙高空失壓風險。為避免類似聯盟-11號飛船的悲劇,發射神舟二十二號飛船成為最穩妥的選擇。
中國空間站為應對MMOD威脅,已為關鍵設備配置雙重冗余,并自神舟十八號任務起逐步加裝高強度雙層護罩。然而,完全防護仍面臨挑戰。空間站目前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組成,設有三個對接口,標準駐站人數為三人,交接期間可容納六人。每年發射兩艘神舟載人飛船,每次駐站半年。與國際空間站多國協作的冗余體系不同,中國空間站依賴“滾動值班”策略提升安全性:在發射場提前組裝備份飛船與長征二號F/G火箭,根據空間站狀態靈活調整發射計劃。
應急救援方案分為“8.5天方案”與“16天方案”。若空間站關鍵系統失效且危及航天員生命,將啟動8.5天快速發射流程,通過工位整合方式壓縮準備周期;若情況可控,則采用16天方案,發射具備全功能的飛船。神舟二十號此次遭遇的舷窗問題未影響空間站整體運行,乘組亦無生命危險,故未啟動緊急方案。11月14日,神舟二十一號飛船攜帶乘組返回,而神舟二十號飛船仍停泊于空間站,短期內可作為避難所使用。
此次任務調整還涉及一項特殊考量:神舟二十一號飛船搭載的四只實驗小鼠原計劃于11月5日隨神舟二十號返回,但因返回推遲導致小鼠駐站時間遠超設計壽命。若小鼠在軌死亡,處理尸體及潛在微生物風險將成為難題。神舟二十號未來或可執行無人返回任務,利用減重后的艙內空間帶回更多空間站物資。此前公布的夢舟一號飛船任務計劃于2026年下行艙外服B,現或可由神舟二十號提前完成。
隨著人類太空活動頻次增加,MMOD中的軌道碎片數量持續上升,其微小尺寸與高速特性對航天器防護提出更高要求。此次應急流程的實戰檢驗,為未來空間站安全運營積累了寶貴經驗。是否需增配遠程主動探測雷達或主動防御設備,將成為后續討論的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