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衛星通信領域迎來重大突破——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研究》發表論文,首次從技術層面證實地面站向太空衛星發射糾纏光子對的可行性。這一成果顛覆了自2016年中國墨子號衛星開創量子空間通信以來形成的“衛星生成光子、地面接收”的主流技術范式,為構建全球高帶寬量子網絡開辟了全新路徑。
傳統下行鏈路模式中,衛星需在太空惡劣環境中穩定生成糾纏光子對,再向地面站分發。盡管中國墨子號衛星在2017年完成北京至維也納7600公里量子密鑰分發實驗,2025年濟南一號微型衛星更將通信距離拓展至12900公里,但該模式存在致命缺陷:衛星量子光源維護困難、功率受限,且光子生成量無法滿足未來分布式量子計算對大規模糾纏態的需求。研究團隊負責人Simon Devitt教授比喻:“下行鏈路如同小水管供水,勉強滿足加密需求,但構建量子互聯網需要輸送海量數據的‘大管道’。”
悉尼科技大學團隊提出的上行鏈路方案,采用“地面生成光子、衛星接收干涉”的逆向思維。該方案需在地面兩個站點分別生成糾纏光子對,再精準發射至同一衛星完成量子干涉。這一看似簡單的構想,實則面臨多重技術挑戰:光子穿越大氣層時會被散射吸收,背景光噪聲可能淹微弱量子信號,衛星高速運動導致光束對準精度需達到納米級,大氣湍流更會引發光束漂移變形。研究團隊通過建立包含大氣傳輸特性、背景光光譜、自適應光學性能等200余項參數的數學模型,證明通過優化發射波長、采用窄帶濾波、部署自適應光學補償等技術手段,可使上行鏈路信號保真度達到實用標準。
技術驗證顯示,選用近紅外波段單光子可兼顧大氣穿透性與探測技術成熟度;通過“時間門控+頻率濾波”組合技術,可將背景噪聲降低至原有十萬分之一;選擇500公里低軌道衛星則能確保每日多次過境機會,便于地面站同步發射。研究團隊成員Alexander Solntsev教授強調:“這相當于在時速2萬公里的列車上精準接住高速飛行的網球,我們不僅找到了計算方法,更證明現有技術完全能夠實現。”
該方案對量子互聯網建設具有戰略意義。上行鏈路將復雜的光子生成與維護任務轉移至地面站,衛星僅需配備簡單光學接收單元,硬件復雜度與功耗降低60%以上。這種“地面重、太空輕”的架構設計,類似于光纖網絡從“復雜中繼”向“智能邊緣”的演進,可大幅降低建設與運維成本。根據研究團隊規劃,未來將先通過系留氣球或高空無人機進行數十公里級地面測試,再利用立方星開展太空驗證,最終構建多衛星星座實現全球覆蓋。
盡管前景廣闊,全球量子互聯網仍需突破多重瓶頸。單光子源效率、探測器靈敏度等核心器件性能需持續提升,衛星星座建設需數百億美元投資,國際標準制定更需跨國協作。更關鍵的是,需開拓量子傳感、精密測量等新型應用場景,避免“網絡建成無應用”的尷尬局面。目前,歐洲量子通信基礎設施計劃、美國國家量子倡議等項目已開始評估上行鏈路技術,中國科研團隊也在開展相關預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