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假期剛結束,新聞與傳播專業研三學生林琳便投身秋招熱潮。她不僅積極投遞簡歷、準備筆試,還著重梳理個人履歷與實習經歷。“我傾向進入企事業單位宣傳部門,或傳播、公共事務相關崗位。”林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考公考編仍是她的主要目標,2025年下半年全國事業單位聯考筆試時間定于10月25日,這成為她規劃中的重要節點。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畢業生需結合綜合能力、職業方向與興趣制定就業規劃,避免盲目跟風考公考編。“部分學生多年未上岸,反而錯失其他機會,職業規劃需更客觀。”他強調。
今年秋招呈現兩大顯著趨勢:跨省攬才與考編年齡放寬。廣東“百萬英才匯南粵”活動在北京、上海、遼寧、廣西等地同步開展,吸引全國人才;湖北“才聚荊楚·共建支點”招聘會則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吸引超2萬名畢業生參與。寧夏專場招聘會覆蓋制造業、信息技術、教育醫療等領域,發布崗位超4000個。
畢業生對就業地的選擇呈現分化。家在四川的林琳希望返鄉發展,認為生活成本低、家庭支持有利職業規劃;車輛工程專業研究生王斌則傾向杭州、重慶、鄭州等大城市,目標是進入學校或匹配職業理念的企業;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何君則計劃留在家鄉,深耕專業相關領域。
企業招聘標準日益嚴苛。某管理咨詢公司HR付杰透露,今年招聘規模與薪資預算收縮,更看重實習經歷、問題解決能力及抗壓能力。“簡歷需體現真實能力,而非堆砌經歷。”他強調。林琳也感受到競爭壓力,新聞傳播類崗位數量有限,跨省攬才進一步加劇競爭。
考編年齡限制放寬成為新焦點。四川綿陽、眉山、遂寧等地明確將事業單位招聘年齡放寬至38周歲及以上,研究生可放寬至43周歲。遂寧市人社局回復網友提問時確認,從2025年下半年起,大專、本科學歷年齡要求不超過38周歲,退役軍人可再放寬2歲。上海也跟進調整,2025年度執法類公務員報考年齡上限從35歲提至38歲。
熊丙奇認為,年齡放寬是探索平等就業的重要嘗試。“過去35歲門檻引發爭議,部分地方開始針對特定崗位或群體調整,未來可能擴大范圍。”他提醒,大學生需理性規劃,高校也應加強就業指導,避免盲目“趕場”考試。
秋招與考編并行,畢業生正通過多重準備應對就業挑戰。林琳表示,她將優先考公,同時參與企業招聘作為補充;王斌與何君則根據專業與地域偏好,調整求職策略。在這場就業競爭中,綜合能力的提升與清晰的職業規劃,成為脫穎而出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