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舉辦的Tech Tour活動上,英特爾公司公布了新一代至強處理器的技術細節。這款代號為“Clearwater Forest”的處理器被正式命名為至強6+系列,采用英特爾18A工藝制造,延續了至強6家族的命名體系,但通過“+”符號強調了其升級特性。
自至強6系列起,英特爾調整了產品命名策略,不再使用“至強可擴展處理器”的表述,但保留了代際編號傳統。此次發布的至強6+家族分為兩個分支:面向計算密集型負載的至強6000P系列(首批產品代號Granite Rapids,采用P核設計)和針對高密度計算的至強6000E系列(首批產品代號Sierra Forest,采用E核設計)。Clearwater Forest作為Sierra Forest的繼任者,延續了純E核架構,但在工藝和架構層面進行了顯著升級。
在芯片設計方面,Clearwater Forest采用了更為復雜的芯粒(Chiplets)架構。其前代產品Sapphire Rapids僅包含單一模塊,集成計算與I/O單元;而Clearwater Forest通過模塊化設計,最多可集成12個基于18A工藝的計算模塊和3個基于3工藝的有源基礎模塊。這種設計不僅支持最多288個核心(288線程)的配置,還通過重復利用至強6系列的7工藝I/O模塊和EMIB 2.5D封裝技術,實現了成本優化。
緩存系統是Clearwater Forest的核心亮點之一。每個有源基礎模塊可承載四個計算模塊,每個計算模塊對應48MB三級緩存,單個基礎模塊因此具備192MB三級緩存,全處理器最多可達576MB。結合每4個E核共享4MB二級緩存的設計(總計288MB),以及一級緩存,單顆處理器的緩存總量高達864MB。內存控制器方面,每個基礎模塊配備四通道DDR5,支持12通道內存架構,內存頻率提升至800MT/s。
封裝技術方面,Clearwater Forest首次量產了Foveros Direct 3D封裝技術。該技術通過銅-銅鍵合實現計算模塊與基礎模塊的垂直互聯,凸點間距僅9微米,密度超過每平方毫米1萬個,較Panther Lake處理器的36微米凸點間距提升了4倍。配合有源硅中介層,這種設計實現了超高帶寬、超低功耗的連接,每個比特的傳輸功耗僅約0.05皮焦耳(1皮焦耳=1萬億分之一焦耳),能效比顯著優于傳統方案。
在擴展性方面,Clearwater Forest支持單路或雙路并行配置,單系統最多可提供576個核心。其接口兼容至強6900P系列的LGA7529插槽,熱設計功耗范圍為300-500W。I/O模塊延續了前代設計,每個模塊集成8個加速器、48條PCIe 5.0通道、32條CXL 2.0通道和96條UPI 2.0鏈路(雙路系統總量翻倍)。
性能數據方面,英特爾透露至強6+系列相比至強6780E(144核心)可實現最多90%的性能提升和23%的能效提升。與第二代至強處理器相比,至強6+可將機架空間縮減至1/8,同時通過3.5倍的能效提升,每年可為數據中心節省750千瓦的能耗。具體配置上,該處理器支持AVX 2指令集(含VNNI/INT8),但未納入AVX-512指令集,同時提供SGX和TDX安全擴展功能。
與至強6700E系列相比,Clearwater Forest實現了多維度升級:核心數量翻倍,IPC性能提升17%,三級緩存容量增加4.3倍,內存通道數增加50%,UPI 2.0連接數增加50%,內存頻率提升25%。這些改進使其在計算密度、緩存容量和能效表現上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