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態電池領域迎來重要技術突破,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在《自然-可持續發展》期刊發表最新成果,通過動態自適應界面(DAI)技術顯著提升固態電池性能,為商業化應用開辟新路徑。

研究團隊創新性提出將傳統"靜態膜"轉化為"動態體"的設計理念。通過電場與化學勢協同作用,引導陰離子在界面處可控遷移,與鋰離子結合形成柔順且功能化的LiI富集層。該層級界面呈現梯度過渡相帶特征,兼具"自限增厚""自適應貼合""自均壓"三大特性,有效化解鋰金屬枝晶生長引發的電學災害與機械應力問題。
實驗數據顯示,采用"零應變"鈦酸鋰正極的全電池在0.6MPa低壓條件下完成240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達90.7%。更引人注目的是,3×3厘米軟包電池經20MPa預壓建立界面后,完全解除外部壓力仍能在零壓環境穩定運行,30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74.4%。該材料在5C快充條件下仍保持優異離子傳導效率,突破了固態電池高倍率充放的技術瓶頸。

這項突破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黃學杰團隊主導完成。作為國內動力電池領域領軍專家,黃學杰博士1993年獲得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能量轉換與儲存材料研究。他主持建設國內首條鋰離子電池中試線,推動動力電池產業化進程,現任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兼任全固態電池重點研發專項首席科學家。
該成果通過構建"材料-電化學-機械"多場耦合機制,實現了從實驗室裝置到工業軟包電池的技術跨越。動態自適應界面技術使固態電池擺脫對高壓環境的依賴,形成完整的工程化技術閉環,標志著固態電池商業化進程邁出關鍵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