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在電動汽車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其申報的“驅動總成和車輛”專利正式對外公布,公開號為CN120728947A。該專利申請于2025年8月提交,標志著這家新興車企在技術創新的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旨在通過結構優化提升車輛空間利用率與綜合性能。

專利核心聚焦于驅動總成的革新設計。研發團隊采用環狀定子結構,配合內外徑差異化的雙轉子系統,實現了在有限空間內集成多轉子的技術突破。這一設計通過簡化定子數量及支撐結構,大幅壓縮了驅動模塊的體積。對于電動汽車而言,緊湊的驅動總成可為電池組布局騰出更多空間,既有助于提升續航能力,也能優化車內乘坐體驗。以傳統三電系統為例,驅動模塊體積的縮減可直接轉化為電池容量的擴展空間,為續航里程的提升提供物理基礎。
從行業視角看,這項技術或引發連鎖反應。其他車企可能借鑒其模塊化設計理念,推動驅動系統向輕量化、集成化方向發展。緊湊型驅動總成不僅能降低車身重量,減少能耗,還能為車輛造型設計提供更大自由度,例如降低車身重心以改善操控性,或優化空氣動力學造型以提升能效。這種技術路徑與當前行業追求的“高效能、低能耗”趨勢高度契合,可能成為未來電動汽車競爭的新焦點。
天眼查數據顯示,小米汽車科技自2021年成立以來,已累計申請專利2575項,注冊資本達10億元。公司不僅在技術研發上持續投入,還通過參與568項行政許可項目及多個招投標活動,展現出強烈的市場拓展意愿。這種“技術+市場”雙輪驅動的策略,使其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中迅速占據一席之地。業內人士指出,驅動總成專利的公布,進一步強化了小米汽車在核心零部件領域的技術壁壘,為其后續產品競爭力奠定基礎。
隨著電動汽車產業進入深度變革期,技術迭代的速度正在加快。除驅動系統外,電池能量密度提升、固態電池商業化、L4級自動駕駛落地等議題均成為行業關注焦點。小米汽車的這項專利,恰逢其時地展現了通過結構創新解決空間與性能矛盾的可能性。未來,如何將單一技術突破轉化為系統級優勢,或將成為車企決勝市場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