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后,中國空間站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航天員”——4只小鼠(兩雌兩雄)。這是我國首次將哺乳動物送入空間站開展在軌生命科學實驗,標志著我國空間生命科學研究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張偉指出,隨著人類太空探索的深入,如何保障生命在太空長期健康生存,以及哺乳動物能否在空間完成繁殖并延續后代,已成為載人航天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此次實驗將為解答這些問題提供重要數據支持。
此前,我國已將秀麗隱桿線蟲、斑馬魚、金魚藻、果蠅等生物送入太空開展研究。而小鼠作為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模式動物之一,因其與人類基因高度同源(約85%)、繁殖周期短、體型小等優勢,成為此次實驗的理想選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天達表示,小鼠實驗的根本目的是探索生命體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機制,最終服務于人類深空探索。
本次實驗的籌備工作歷時數年。2015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便提出了空間小鼠飼養裝置的初步設計方案。與此同時,動物研究所的科研團隊也獨立提出了利用小鼠開展空間生命科學實驗的構想。兩個團隊在未事先溝通的情況下“不謀而合”,最終促成此次合作。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方武感慨道:“這是國家航天科技實力提升帶來的機遇,讓我們這些‘小團隊’也能實現大夢想。”
為確保實驗成功,科研團隊對小鼠進行了嚴格篩選和訓練。實驗選用遺傳均一性好的C57BL/6近交系小鼠,從300多只候選個體中,通過生理生化指標檢測、運動能力測試等層層選拔,最終選出4只狀態最佳的小鼠。這些“太空小鼠”經歷了地面轉棒、Y迷宮、旋轉儀等專項訓練,以提升其對微重力環境的適應能力。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空間小型哺乳動物飼養裝置為此次實驗提供了技術保障。該裝置采用全氣密設計,可自動控制飲食、光照、溫濕度和氣體組分,并配備可見光和紅外相機,便于地面實時監測小鼠狀態。裝置內還設置了彈簧管等結構,為小鼠提供活動空間,同時通過穩定風場收集排泄物,防止漂浮物影響小鼠健康。
李天達介紹,此次實驗的首要目標是確保小鼠“活著上、活著下”,并初步探索其多組織器官在太空環境中的應激響應和適應性變化。這些數據將為理解空間環境對生命體的影響提供科學依據,最終服務于人類太空健康保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