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電動汽車賽道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小米汽車以密集的路測行動引發行業高度關注。公司創始人雷軍近日通過社交平臺首次系統披露了其測試戰略的底層邏輯,強調從研發到量產的全周期測試體系是保障產品安全的核心抓手。
據雷軍介紹,小米汽車的測試體系呈現"雙階段"特征:量產前的測試聚焦設計驗證,通過極端環境模擬確保技術可行性;量產后的測試則轉向用戶體驗優化,持續收集真實使用數據反哺產品迭代。這種貫穿產品生命周期的測試模式,旨在構建從實驗室到道路場景的完整驗證閉環。
支撐這一戰略的是小米建立的動態測試機制,包含超過200項測試標準與實時數據監控系統。雷軍特別指出,測試團隊采用"紅藍軍對抗"模式,既模擬正常駕駛場景,也刻意設計極端故障情境,確保車輛在各種工況下的可靠性。這種近乎嚴苛的測試標準,使得單臺測試車的行駛里程達到行業平均水平的1.8倍。
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小米SU7與YU7兩款車型的測試規模已創行業新高。截至10月末,SU7項目累計投入727臺測試車,總行駛里程突破130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325圈;YU7項目則派出664臺測試車,完成850萬公里路測,覆蓋從-40℃極寒到50℃高溫的全氣候條件。這些數據背后,是日均處理超過200萬條車輛運行數據的分析能力。
行業分析師指出,小米的測試策略折射出智能汽車時代的競爭新范式。當傳統車企還在依賴實驗室臺架測試時,小米已通過大規模路測構建起"數據護城河"。這種將真實用戶場景納入研發流程的做法,不僅能更早發現潛在風險,更能精準把握消費者需求變化,為后續產品定義提供決策依據。
在30萬元級智能電動車市場,小米的測試投入已顯現成效。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其測試車故障率較行業平均水平低43%,用戶對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滿意度達92%。這些數據正在轉化為市場信心,預訂單數據顯示,SU7上市首月即收獲超過5萬份意向訂單,其中65%用戶特別提及對小米測試體系的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