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車在二手市場的表現引發行業關注。原本被視為“香餑餑”的小米汽車,如今卻成了二手車商避之不及的“燙手山芋”。北京花鄉二手車市場作為亞洲最大的二手車交易中心之一,原本應車水馬龍,但小米旗下SU7和YU7兩款車型卻難覓蹤影,僅有一輛SU7擺在車位上,且已被售出。

“現在收小米汽車風險太大,價格一天一個樣,根本不敢囤。”專做新能源汽車生意的車商王軍(化名)無奈表示。他透露,國慶假期前小米汽車在二手市場還頗受歡迎,但如今價格波動劇烈,新車交付周期長導致車源稀缺,而消費者對價格又極為敏感,稍有降價便無人問津。
價格不穩定是小米汽車二手市場遇冷的主因之一。有車商舉例稱,剛以25萬元收來的小米汽車,幾天后市場價便跌至23萬元,若保留利潤空間,車主往往因出價過低而放棄出售。這種“高買低賣”的困境,讓二手車商對小米汽車敬而遠之。
消費群體的錯位也加劇了銷售難度。傳統二手車市場以中年消費者為主,他們更注重實用性和性價比,而小米汽車主打年輕客群,注重科技感和時尚感。這種代際差異導致小米汽車在二手市場難以找到目標買家。“擺上小米汽車,來看車的都是歲數大的、圖便宜的,年輕人幾乎不來。”一位車商表示。
這種現象并非北京市場獨有。社交媒體上,多地車商紛紛反饋小米汽車流通困難。有車商稱,上路超過60萬元的SU7 Ultra,行駛僅7個月,44萬元仍無人問津;另有車商表示,手里囤了二十多臺小米汽車,如今卻陷入“賣不動、砸手里”的尷尬境地。
二手市場的冷遇,也進一步傳導至新車銷售端。原本需要加價上萬元的小米汽車定單,如今在二手平臺上掛牌價僅2500至3500元,且越臨近提車日期,轉讓價越低。多位賣家表示,即便承擔數千元虧損,也急于出手,而二手車商則早已暫停回收小米定單。
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李顏偉看來,新車熱銷引發的黃牛、二手車商炒作現象并不罕見,但“新車熱銷、二手滯銷”的情況卻較為少見。他認為,這是二手車商與小米車主間價格博弈的結果。小米汽車交付周期長,車主不愿低價出售,導致車源稀缺;而二手車商則因價格波動和輿論風險,不敢輕易收車。
近期,小米汽車的負面輿情也讓二手車商心存顧慮。王軍透露,除了價格波動,輿論層面的爭議也讓大家不敢進車。“都擔心這個車過度宣傳,更怕起火。”這一說法得到了市場內不少車商的認同。在社交媒體上,也有車商表示:“這個車最近輿論太大了,不敢收了。”
李顏偉認為,近期小米SU7在成都發生的嚴重碰撞事故,引發了公眾對小米汽車安全性的質疑。眾多車商對小米二手車的定價相對警覺,不愿意冒風險采購,或者僅愿意大幅度壓低價格收購。這種博弈可能加快小米二手車的貶值速度。
此次事故中,電動車門難以開啟的問題成為輿論焦點。調查發現,當前市場在售的多款新能源汽車普遍采用電子車門鎖設計,緊急情況下需通過應急拉手手動開啟。若車輛碰撞后無法自動解鎖,救援人員將難以從外部開啟車門,為事故處置帶來額外風險。
針對電子車鎖暴露的安全風險,監管部門正加快推動技術規范升級。近期,工信部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及三項強制性國家標準修改單公開征求意見,擬強制規定所有車門必須配備機械釋放功能,即便斷電或碰撞后也能徒手開啟。

在李顏偉看來,小米汽車目前面臨的困境源于戰略失誤。由于小米在手機等行業太過成功,對汽車行業的復雜度預估不足,在“安全”與“成本”之間,更重視成本而忽視安全。隨著銷量提升,汽車安全隱患逐漸暴露出來。
數據顯示,2025年1至9月,小米汽車銷售26.6萬輛,同比增長296%,在純電市場份額為4.88%。李顏偉稱,如果小米汽車不能快速解決交通事故等輿情對其品牌的影響,SU7銷量或將下滑,市場份額可能會被其他競爭對手蠶食。
他認為,小米汽車應正面回應公眾的關注,提升車輛在碰撞前的安全預警,碰撞后車門能夠及時彈開,增加駕駛員和乘客在發生事故后的存活機率。如果小米汽車在安全方面繼續保持沉默,或將對品牌美譽度產生難以修復的影響。
對于二手車商而言,最在意的是車能賣出去、價能賣得上。王軍表示,一旦小米汽車的口碑回暖,消費者對這個車認可,他也會考慮進車。關鍵在于行情能不能反彈。有觀點認為,小米汽車在二手市場的冷遇,或許正是新能源汽車從狂熱擴張轉向理性調整的一面鏡子。當交付周期、價格波動與安全爭議交織成網,這已不僅是單個品牌所面臨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