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小米汽車旗下SU7 Ultra車型以“碳纖維挖孔機蓋”作為核心賣點推向市場,選裝價格高達4.2萬元。官方宣傳資料中強調,該設計源自原型賽車空氣動力學方案,可提升高速狀態下的前部下壓力并輔助散熱。然而,這一被寄予厚望的配置,卻在交付后引發了大規模爭議。

5月,多位車主聯合第三方技術博主對車輛進行拆解后發現,機蓋開口下方僅有一條深度不足5厘米的淺風道,既未連接散熱器,也未接入任何導流結構。實測數據顯示,該設計對車輛空氣動力學性能和散熱效率均無實質性改善,其功能被認定僅為裝飾性。這一發現迅速在車主群體中引發不滿,維權群組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已有約400名車主聯合要求退車或獲得補償。
面對質疑,小米汽車于5月22日發布公開聲明,承認前期宣傳中“部分技術表述不夠嚴謹”,并推出補救方案:未交付訂單可免費更換為傳統鋁制機蓋;已鎖單用戶若堅持退車,將按流程協商處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創始人雷軍此前曾在社交媒體強調該設計“不僅改了外觀,內部結構也改了”,這與后續實測結果形成鮮明反差。
專利文件進一步揭示了設計定位的矛盾。公開資料顯示,該機蓋的外觀專利申請于2024年7月,而實際交付時間為今年3月至5月。專利說明中明確指出“設計要點在于形狀”,未提及任何功能性描述。法律人士分析指出,外觀專利僅保護產品造型,不涉及功能宣稱。若消費者以“功能缺失導致價值貶損”為由起訴,需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或《廣告法》另案處理,專利獲批不能成為免責依據。

為平息爭議,小米汽車近日在官方論壇宣布補救措施:將為選裝該配置的車主免費加裝“智能導流套件”,包括可開閉導流板和重新設計的風道結構,宣稱可實現“高速氣流定向引導”。該升級服務計劃于2026年3月啟動,車主需預約到店施工,相關費用由公司承擔。公司同時強調,新套件已申請實用新型專利,目前處于審查階段;即便對已提起訴訟的車主,升級服務也不視為對訴訟主張的承認。
這場風波暴露出新能源汽車行業在技術創新與宣傳邊界間的微妙平衡。當性能參數成為營銷核心時,如何確保技術描述的準確性,避免消費者預期與實際體驗的落差,將成為所有車企需要面對的長期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