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授權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一項汽車機蓋外觀設計專利,這一動態迅速引發智能電動汽車行業對外觀設計趨勢的新一輪探討。該專利聚焦于機蓋造型的創新,尤其是“挖孔機蓋”的獨特設計,標志著小米汽車在打造差異化設計語言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挖孔機蓋”的設計亮點在于機蓋表面的多孔結構,其設計理念與小米SU7 Ultra車型上備受關注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一脈相承。這種設計并非單純追求視覺效果,而是將空氣動力學與美學深度融合。通過科學布局的導流孔,車輛在高速行駛時可通過氣流優化獲得額外下壓力,從而提升操控穩定性。小米工程師團隊在SU7 Ultra的碳纖維機蓋開發過程中,累計完成137次風洞試驗,最終將孔壁厚度精準控制在0.3mm,導流角設定為15°,展現出對工程細節的極致把控。這一成果也印證了小米從消費電子領域向汽車制造領域技術遷移的實力。
在知識產權布局方面,小米汽車展現出系統性戰略思維。除機蓋專利外,企業已累計申請車標設計、整車輪廓等十余項外觀專利,同時發明專利占比超過70%,覆蓋車載通信系統、智能交互算法等核心技術領域,形成從視覺識別到核心技術的全鏈條保護體系。這種“外觀吸引力+技術支撐力”的雙輪驅動模式,正在重塑消費者對新興汽車品牌的認知框架。更值得關注的是,小米汽車通過“用戶共創設計平臺”收集超過2.3萬條外觀改進建議,其中37%被轉化為實際設計優化,這種將互聯網產品思維融入工業設計的創新實踐,正在打破傳統汽車開發的封閉模式。
盡管“挖孔機蓋”類設計在空氣動力學領域存在技術爭議,但小米汽車的實踐證明,通過精密的工程優化,性能與美學可以達成有機統一。麥肯錫最新消費調研顯示,62%的購車者將外觀創新視為重要決策因素。小米汽車通過構建專利壁壘、開展技術驗證、形成用戶需求閉環,正在智能電動車領域開辟差異化競爭賽道。隨著更多外觀專利的陸續獲批,小米汽車有望在汽車設計史上留下獨特的創新印記。這種設計風格是否會演變為小米汽車的家族化特征,將成為行業持續觀察的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