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星巴克與博裕投資達成一項重大股權交易,引發市場廣泛關注。根據協議內容,星巴克將其在中國市場的8000家門店及相關資產注入雙方新設立的合資公司。博裕投資以約40億美元的代價,獲得這家合資公司最高60%的股權(不含現金及債務),而星巴克則保留40%的股權,并繼續持有品牌及知識產權,未來可通過品牌授權等方式獲取持續性收益。
星巴克公開披露,其中國零售業務的整體估值超過130億美元。這一估值由三部分構成:向博裕轉讓合資企業控股權的收益、星巴克在合資公司中保留的股權價值,以及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持續支付的品牌授權收入。市場分析認為,此次交易是否“劃算”,關鍵在于博裕能否通過運營提升星巴克中國的市場價值。根據公開計劃,合資公司計劃將中國門店數量從8000家逐步擴展至20000家。
有市場人士指出,若星巴克中國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實現獨立上市,且整體估值達到250億美元,這筆交易將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類似此前百勝中國分拆上市的成功案例。此次交易不僅涉及兩家企業,更被視為中國消費零售市場的一個重要信號。
從資本市場角度看,此次百億級人民幣的股權交易,顯示中國資本市場活躍度顯著提升,尤其是現制咖啡賽道仍具備吸引力。盡管星巴克出售中國業務,反映出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但博裕的高價接盤也表明其看好現制飲品市場的增長潛力。
星巴克的核心優勢在于其強大的品牌價值、“第三空間”的消費心智、成熟的消費習慣以及高線城市門店網絡的布局。這些優勢背后,是高水平的管理能力和可復制的基礎架構。然而,星巴克也面臨挑戰:品牌老化、本土化不足、成本結構限制下沉市場拓展,導致其在三至五線城市競爭中落后于本土品牌,未能充分分享中國下沉市場的城市化紅利。
博裕投資近年來頻繁布局中高端商業領域,此前已收購奢侈品商場北京SKP約45%的股權,此次接盤星巴克中國,再次顯示其對中高端消費品牌年輕化及中國消費升級的濃厚興趣。這種投資策略表明,博裕看好中國中高端商業的長期發展潛力。
隨著人口紅利和賽道紅利的消退,依靠空白市場快速擴張的“野蠻生長”時代逐漸結束,控股型和并購型投資正成為主流。這類投資強調精細化運營和存量整合,投資機構不僅提供資金,更直接參與公司治理,涵蓋財務、供應鏈、數字化、組織架構、營銷及成本績效優化等多個環節。
博裕接盤后,可能從四個方面提升星巴克中國的經營表現。首先,通過降本增效改善現金流和利潤,降低消費門檻;其次,推動品牌年輕化和本土化,打破星巴克長期以來的經營慣性;第三,進行市場和資源整合,提升連鎖運營、數字化及供應鏈效率,并通過杠桿收購增厚投資收益;最后,應用AI等數字化技術,支撐更大規模的連鎖擴張,尤其是拓展分散的下沉市場,實現“規模發展”與“小總部化”的協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