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國業務迎來重大調整,這家全球咖啡巨頭將中國業務60%的股權以約4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本土私募巨頭博裕資本,自身保留40%股份,同時繼續作為品牌與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和授權方。此次交易后,雙方成立合資企業,總部設在上海,管理著中國內地超8000家星巴克門店。根據財務測算,疊加股權轉讓所得、保留權益價值及未來授權收益,星巴克中國零售業務整體價值預計超過130億美元。
進入中國市場26年的星巴克,曾成功將“咖啡文化”植入中國,長期占據中國咖啡市場重要地位。然而,隨著本土品牌崛起,星巴克的優勢正被逐漸蠶食。《金融時報》數據顯示,星巴克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從2017年的42%峰值下滑至2024年的14%。與此同時,本土品牌擴張迅猛,瑞幸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門店總數達26206家,庫迪9月末門店數量超15000家且已實現盈利,而星巴克目前在華門店數僅約8000家,顯著落后于競爭對手。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星巴克中國過去一年展開了一系列“自救”行動。在“第三空間”概念上,星巴克先后打造非遺概念店、推出“自習室”,并與小紅書合作將1800多家門店改造為寵物、手工、騎行、跑步等“興趣社交空間”,強化品牌獨特性。在產品層面,星巴克推出無糖系列咖啡,豐富“非咖”產品線,將消費時段拓展至午后、下午乃至晚間,并對非咖產品進行價格調整,將價格帶拉入20元區間,以吸引新客群。這些舉措成效顯著,最新財報顯示,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額和交易量已連續四個季度增長,門店經營利潤率保持兩位數提升。
然而,星巴克中國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其過往賴以成功的“第三空間”模式,在消費趨于理性的今天已顯疲態。既要下沉擴張,又要維護品牌溢價;既想吸引價格敏感的新客群,又怕“第三空間”的價值符號因降價而崩塌,星巴克正站在路徑重新選擇的十字路口。另一方面,隨著品牌勢能下滑,星巴克在商業地產項目中的議價能力減弱,過去享受的免租期、裝修補貼等特權逐漸消失,甚至屢屢傳出“被商場清退”的消息。在此背景下,尋找中國合伙人成為星巴克的當務之急。
博裕資本成為星巴克的中國合伙人并非偶然。這家成立于2010年的私募股權公司,管理著近百億美元的基金,投資組合中包括極兔快遞、小紅書、愛奇藝、快手、SHEIN等知名企業。在星巴克之前,博裕已買下中國高端商業代表北京SKP,并在“雪王”蜜雪冰城登陸港交所時出現在投資陣營中。博裕資本的中國背景和豐富的消費領域投資經驗,正是星巴克所看重的。雙方立下2萬家門店的目標,未來將重點拓展中小城市及新興區域。
門店擴張是此次合資的核心目標之一。從目前約8000家門店拓展至2萬家,意味著未來門店數量需實現1.5倍增長。對于投資了蜜雪冰城的博裕資本而言,其在大規模門店落地、運營上的操盤能力已得到驗證。但星巴克與蜜雪冰城在品牌定位和客群上差異明顯,且星巴克的開店成本越來越高。過去,星巴克憑借品牌價值享受著商業地產項目的諸多特權,形成“門店越多—品牌越強—租金越低”的正循環。如今,這一優勢逐漸消失,星巴克在下沉市場憑借品牌價值拿到低租金、好地段的難度明顯加大,更需要博裕資本協助攻城略地。
在投資機構對利潤的極致追求下,合資公司是否會開放加盟成為未知數。若開放加盟,可能會帶來管理上的挑戰,進一步稀釋星巴克的品牌價值。下沉市場的消費者是否愿意繼續為品牌溢價買單,星巴克是否會降價換取用戶規模,如何在維持“第三空間”價值的前提下加速擴張,都是擺在星巴克和博裕資本面前的難題。
星巴克并非首個接納中國合伙人的洋品牌。在其之前,肯德基和麥當勞已在中國市場找到解法。面對業績下滑,麥當勞和百勝餐飲集團都曾將其中國業務的部分股權剝離給私募股權公司。麥當勞出售中國門店特許經營權時的交易對價為20.8億美元,百勝集團獲得春華資本與螞蟻金服投資的4.6億美元。分拆后,二者在業績增長與門店擴張方面成果顯著。百勝中國分拆后不僅在紐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最大的餐飲公司之一,截至2024年底擁有16395家餐廳,遍布中國2200多個城市。麥當勞中國截至2024年年末共有餐廳6820家,還計劃2025年在中國新開約1000家餐廳,加速在中國市場的布局。
眼下,尋找“更懂中國”合伙人的接力棒傳到了漢堡王手中。誕生于1954年的漢堡王,2005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初期采用直營模式,前7年僅開設了68家門店。直到摸著肯德基和麥當勞過河,開啟特許經營模式后,漢堡王在中國才開始大舉擴張。然而,到2024年末時,“漢堡王中國”的門店數實際僅有1474家,遠低于同期的肯德基中國(超1.16萬家)和麥當勞中國(6820家)。尤其是在其母公司RBI的全球十大市場中,漢堡王中國門店數量最多,但年度單店平均銷售額卻在全球前十大市場中墊底。在這種情況下,RBI集團宣稱要尋找“更懂中國”的合作伙伴。
外資品牌的“中國合伙人”模式正從1.0的產權轉讓進化到2.0的價值共創。如今的“中國合伙人”不僅是資金供給方,更需具備本土洞察、數字化能力與供應鏈優勢。星巴克與博裕能否在堅守品牌調性的同時攻克下沉市場,漢堡王會花落誰家又將如何借助本土資本重塑市場地位,能否找到“既有錢又有能力”的中國合伙人,將成為洋品牌在中國市場生存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