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非上市人身險公司陸續披露2025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行業業績全貌逐漸清晰。據統計,58家非上市人身險企業前三季度累計實現保費收入11739.62億元,凈利潤總額達674.64億元(信泰人壽未披露凈利潤數據),呈現規模擴張與盈利改善并行的特征。
在保費規模方面,頭部企業優勢顯著。泰康人壽以1968.71億元保費收入領跑行業,中郵人壽以1513.11億元緊隨其后,與第三名陽光人壽(921.27億元)形成明顯斷層。保費收入超百億的企業達26家,其中工銀安盛人壽(459.14億元)、建信人壽(448.64億元)、農銀人壽(428.38億元)等銀行系險企表現突出。保費收入低于10億元的企業共有4家,華匯人壽以0.01億元墊底,三峽人壽、恒安標準養老分別實現4.20億元、0.41億元保費。
行業整體呈現增長態勢,但部分企業出現保費收縮。華匯人壽、長生人壽、橫琴人壽保費同比分別下滑60.59%、36.11%、22.83%。其中華匯人壽業務停滯問題尤為突出,該公司自2022年因治理問題被下調風險評級后,業務經營持續受阻,當前核心任務是恢復"三會一層"正常運轉。
盈利格局呈現"四十四盈十三虧"態勢。泰康人壽以247.72億元凈利潤獨占鰲頭,中郵人壽(91.29億元)、陽光人壽(48.47億元)分列二三位。虧損企業方面,北大方正人壽以4.35億元凈虧損居首,長生人壽、橫琴人壽分別虧損3.86億元、3.26億元。值得關注的是,13家虧損企業中,華匯人壽與長生人壽同時面臨償付能力危機。
償付能力指標顯示行業分化加劇。長生人壽三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驟降至38.9%,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跌至61.3%,較上季度分別下降68.3個、70.3個百分點,遠低于監管要求的50%和100%紅線。該公司解釋稱,利率波動導致長期利率債賬面價值縮水,同時準備金折現率下降推高償付準備金,造成實際資本大幅減少。目前股東方已啟動資本補充程序。
北大方正人壽償付能力同樣承壓,三季度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降至71.41%、107.16%,較上季度下降24.01個、20.62個百分點。這與其持有的3億元金融機構資本補充債券利息暫緩支付有關,截至2024年12月已累計計提減值1.61億元。公司表示將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密切監控資產信用評級,并嚴格管控退保情況。
華匯人壽雖當前償付能力充足且資產流動性良好,但公司治理問題仍未徹底解決。自2022年風險評級被下調至C類后,業務發展持續受限。該公司承認,恢復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管理層正常運作,重啟業務經營是當前首要任務。
行業盈利改善主要得益于投資端表現。資本市場回暖推動險企投資收益增厚,44家盈利企業平均凈利潤達15.33億元。其中銀行系險企表現亮眼,工銀安盛人壽、農銀人壽、交銀人壽合計貢獻凈利潤82.83億元,顯示渠道協同效應持續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