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陽貴安,一場以“平安護航發展、法治守護民生”為核心的基層治理變革正在悄然鋪開。從城市社區到鄉村田野,從校園課堂到街巷商鋪,多元主體協同、科技手段賦能、法治文化浸潤的創新實踐,正為這座城市編織起一張覆蓋城鄉、全域聯動的平安防護網。
在烏當區,警用無人機正以“空地一體、人機協同”的模式重塑治安防控體系。這些搭載智能設備的“空中衛士”穿梭于治安盲區、應急救援現場和校園周邊,通過“專業+機制+大數據”的新型警務模式,將傳統巡防網絡延伸至三維空間。與此同時,南明區望城街道的專職巡邏隊已擴充至近50人,他們以“定點值守+動態巡邏”的組合策略,在重點區域設立巡防崗亭,實現志愿巡邏隊與綜治中心的實時聯動,機動巡防隊則填補了傳統巡邏的時空盲區。
基層治理的智慧化轉型在花果園超大型社區體現得尤為顯著。面對近40萬人口的治理挑戰,南明區打造的基層治理“一張圖”平臺整合了綜治、住建、燃氣等12個部門的數據,安裝的近百套智能門禁與AI攝像頭通過多模態大模型實現“機器看視頻”智能分析。網格員的工作模式從“挨家掃樓”轉變為“帶數據上門”,數據準確性提升的同時,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該平臺接入的7萬個停車場車位數據,通過百度地圖實現全流程智慧停車服務,使平均停車時間縮短30%,有效緩解了“停車難”問題。
法治教育的創新實踐正在改變青少年的成長軌跡。貴陽市整合“司法+學校+家庭+社會”資源,打造的“青少年模擬法庭”品牌已覆蓋各中小學。針對10至18歲青少年分齡定制的案例中,小學生聚焦游戲充值退款等身邊事,中學生則圍繞校園霸凌、禁毒等重點問題開展實景演繹。修文縣第二小學的學生付小普在參與后表示:“親身體驗才明白,校園霸凌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數據顯示,活動覆蓋學校的校園欺凌發生率顯著下降,家長主動咨詢家庭法治教育的比例提升20%。

在鄉村地區,法治文化與非遺傳承的融合催生出獨特治理樣本。花溪區龍井村作為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將布依文化與普法工作深度結合,打造法治文化墻、推出“法治全家福”,讓法律知識融入日常生活。該村組建的23人“法律明白人”隊伍與37名聯戶長聯動,近三年成功化解糾紛51件,實現刑事案件、村霸問題“零發生”。其首創的“法治+旅游”模式使景區消費糾紛調解成功率達100%,為鄉村產業發展裝上“安全閥”。
社會力量的參與正在激活基層治理的“末梢神經”。觀山湖區觀山派出所組建的“觀山義警隊”吸納了120余名快遞員、網約車司機和社區志愿者,他們通過“線上打卡+線下巡邏”模式,2025年以來協助排查安全隱患51處,提供案件線索27條。花溪區陽光派出所針對沿街商鋪密集的特點,建立37個“沿街鋪面群”,推行“線索積分兌換廣告位”激勵機制,今年通過商戶線索破獲案件48起,群防群治從“要我參與”轉變為“我要參與”。
科技賦能的治理創新不斷拓展邊界。開陽縣公安部門自主研發的“警民寶”App上線有獎舉報功能后,新增治安積極分子170余人,累計協助破獲案件48起。該縣云開中心派出所通過“兩隊一室”警務改革,將3個派出所整合為中心派出所,組建綜合指揮室、社區警務隊、案件辦理隊,出警時間從20分鐘縮短至5分鐘。其創新的“警民雙調”機制聯合司法調解員與鄉賢力量,調解成功率達98.8%,設立的6個警務站和“青苗驛站”既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課后照料,又能快速響應群眾訴求。
在這場治理變革中,貴陽貴安已培育“法律明白人”16461名,建成143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形成“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居”的治理閉環。從龍井村的“文化+法治”模式到花果園的“數據+治理”標桿,從“青少年模擬法庭”到“警民雙調”機制,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正在全市生根發芽,為市民安居樂業筑牢平安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