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中國空間站迎來了新的三位航天員——張陸、武飛和張洪章。他們與神舟二十號乘組順利完成第七次太空會師,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又邁出了堅實一步。根據任務安排,神舟二十號乘組即將啟動返回地球的準備工作,而返回時間將根據任務交接進度和地面氣象條件綜合確定。
此前神舟十九號返回時,東風著陸場曾遭遇突發天氣變化,導致返回計劃調整一天。為避免類似情況,此次返回時間未提前公布具體節點。不過,通過央視披露的六名航天員在軌同步飛行約五天的任務周期,可大致推算返回時間窗口。由于涉及保密要求,具體時間需以航天部門正式公告為準。
在返回準備階段,神舟二十號乘組(陳冬、陳中瑞、王杰)需完成多項關鍵任務。首先,他們要將隨飛船升空的四只實驗小鼠帶回地面,這些"太空乘客"將為后續生命科學研究提供重要數據。其次,空間站內首批測試的月壤磚等實驗樣品需妥善封裝,這些材料的研究結果將直接影響中國未來月球基地建設方案。航天員還需加強體能訓練,以應對返回過程中重力環境變化帶來的生理挑戰。
針對公眾關注的載人飛船運載能力問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正式宣布:2026年將實施新一代可重復使用載人飛船"夢舟一號"首飛任務。該飛船采用模塊化設計,由返回艙和服務艙組成,具備7人運輸能力(空間站任務)或3人登月能力。作為神舟飛船的升級版,夢舟系列將實現部分部件重復使用,顯著降低太空運輸成本。
此次首飛將采用長征十號甲運載火箭,該型火箭總長92.5米,起飛質量2189噸,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27噸。其無助推構型版本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4噸,一子級具備重復使用功能。夢舟一號升空后將對接空間站核心艙徑向端口,全面驗證飛船系統性能,并攜帶環境評價設備、技術驗證產品等物資。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2026年將有巴基斯坦航天員參與中國空間站任務,但初期仍由神舟飛船執行運輸。這導致部分中國航天員需在軌駐留超過一年,而夢舟飛船投入使用后,將徹底改變這一局面。其7人運輸能力可同時滿足中外航天員組合需求,為國際合作開辟更廣闊空間。
長征十號系列火箭的成熟,不僅為新一代飛船提供可靠運載工具,更標志著中國載人登月工程進入實質階段。該火箭衍生出的登月構型具備27噸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可支持載人登月任務需求。隨著"雙首飛"計劃推進,中國實現"嫦娥奔月"千年夢想的技術基礎日益堅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