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文學領域迎來一項突破性發現——科學家首次直接觀測到其他恒星釋放的日冕物質拋射(CME)。這一成果不僅刷新了人類對恒星活動的認知,更為尋找銀河系宜居行星的研究提供了關鍵線索。
日冕物質拋射是太陽表面釋放的高能帶電粒子云,當這些粒子與地球磁層相互作用時,會在極地地區激發出絢麗的極光現象。歷史上最著名的CME事件是1859年的"卡林頓事件",當時全球多地電網遭受嚴重破壞。盡管此后科學家在太陽上持續觀測到CME現象,但其他恒星是否會產生類似活動始終未獲證實。
此次突破由歐洲空間局研究團隊完成。他們通過低頻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網絡,捕捉到來自深空的強烈短波射頻信號。經過進一步追蹤,研究團隊確認信號源是距離地球130光年外的紅矮星StKM 1-1262。該恒星質量僅為太陽的一半,但磁場強度卻是太陽的300倍。
"這類射頻信號的產生需要物質完全脫離恒星磁場的束縛。"論文合著者喬·卡林厄姆解釋,"這為我們提供了直接證據,證明觀測到的現象確實是由CME引發的。"數據顯示,這次系外CME的噴射速度高達每秒2400公里,遠超太陽CME的平均水平,僅有極少數太陽CME能達到類似量級。
紅矮星作為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恒星類型,其特性與太陽存在顯著差異。這類恒星溫度較低、體積較小,但磁場活動更為劇烈。研究團隊特別指出,如此高能的CME爆發可能對鄰近行星造成毀滅性影響,包括剝離行星大氣層和破壞液態水存在的條件。
這項發現對宜居行星研究具有重要啟示。目前銀河系內多數行星都圍繞紅矮星運行,而傳統宜居帶理論主要基于恒星輻射強度。新發現表明,在評估行星宜居性時,必須將恒星耀斑和CME的頻率與強度納入考量范圍。
"圍繞紅矮星的空間天氣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極端。"論文另一位合著者亨里克·埃克隆強調,"這對行星如何保持大氣層和長期宜居性提出了全新問題。"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觀測更多紅矮星,以建立恒星活動與行星宜居性的量化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