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豪華車市場的深刻變革,保時捷正通過本土化研發與產品策略調整,積極應對中國市場的新挑戰。這家德國豪華汽車制造商近日在上海設立了海外首個綜合研發中心,標志著其將中國市場的技術創新需求提升至戰略高度。該中心已集結超過300名工程師,首項本土化研發成果預計將于明年中期應用于多款量產車型。
保時捷中國總裁潘勵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中國消費者對車輛智能化的期待已遠超歐美市場。"在德國,車載互聯功能尚屬增值配置,而中國消費者早已將高度智能化視為標準配置。"他透露,研發中心目前同步推進多個項目,除信息娛樂系統外,還在高級駕駛輔助系統領域與潛在合作伙伴展開深度合作,同時加速電池管理與新能源技術的本土化研發。
財務數據顯示,保時捷正經歷轉型陣痛。2025年前三季度,其全球營收同比下降6%至268.6億歐元,營業利潤暴跌99%至4000萬歐元。作為曾連續多年的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中國前三季度銷量下滑至3.2萬輛。面對業績壓力,保時捷上月宣布管理層調整,Michael Leiters將于明年1月接任首席執行官,原掌舵人奧博穆則專注大眾汽車集團管理。
"美國與中國市場正經歷商業模式重構。"奧博穆坦言,保時捷在內燃機與插電式混合動力領域的傳統優勢正受到挑戰。全球執行董事會副主席施德納進一步分析稱,豪華電動車市場尚未完全成熟,但預計將隨整體電動車市場發展形成細分領域,"保時捷需要時間在這個自下而上成熟的市場中找到定位"。
中國研發中心的運營模式凸顯本土化特色。技術部副總裁李楠領導的團隊在信息娛樂系統領域擁有完全自主權,涵蓋技術決策、軟硬件開發到用戶體驗設計。施德納強調:"這種靈活模式使我們既能快速吸收中國市場的專業知識,又能將成果反哺全球市場。"車輛信息技術負責人夏恪涵則指出,市場變化要求保時捷摒棄單一戰略,建立動態觀察機制。
在產品策略上,保時捷正經歷電動化轉型的階段性調整。今年9月,公司宣布推遲部分純電動車型上市計劃,原定位高于Cayenne的純電SUV系列將先推出內燃機及插混版本,現有車型的內燃機版本供應周期將延長至2030年代后。施德納解釋稱,這反映了不同市場電氣化進程的差異,"我們將繼續升級Taycan和純電Macan,2027年推出純電718跑車,保持三管齊下的動力策略"。
針對中國市場,保時捷今年已引入911 GT3等高性能車型,并推出Macan、Cayenne勁馳版與逐夢版等專屬車型,近期更推出Panamera雋永版。潘勵馳認為,盡管市場競爭激烈,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豪華車市場的地位未變,"年輕消費者對豪華的定義正在演變,但品牌力仍是重要影響因素,智能化已成為豪華車的必備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