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最新發布的行業研究報告對小米集團(01810.HK)的電動車業務給予高度關注,認為其第三季度交付量突破11萬輛的表現遠超市場預期,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能。這一數據不僅印證了小米在智能電動車領域的戰略布局成效顯著,更引發資本市場對其長期盈利能力的重新評估。隨著第二款車型YU7即將上市及出口戰略的逐步推進,小米正加速構建覆蓋全球的智能出行生態。

盡管北京第二工廠的審批流程出現短暫延遲,但小米管理層預計第四季度交付量將持續攀升,為全年業績注入強勁增長動力。摩根士丹利此前預測,小米2024年電動車交付量將達13.5萬輛,2025年更有望翻倍至30萬輛。這一樂觀預期主要基于YU7的上市計劃——作為定位中高端市場的全新車型,其將顯著提升小米電動車的平均售價與毛利率。更值得關注的是,小米在電池技術、自動駕駛等核心領域的持續投入,已形成覆蓋研發、生產到服務的完整技術鏈條,為產品競爭力提供堅實保障。
出口戰略被視為小米電動車業務的關鍵突破口。根據規劃,小米將于2027年正式啟動電動車出口業務,目標覆蓋歐洲、東南亞等重點市場。摩通分析指出,國際化布局將推動小米電動車出貨量在2027年增長23%,凈利潤率有望提升至4.5%。盡管投行同步下調了對其智能手機業務的盈利預期,但電動車板塊的快速增長仍被視為整體盈利提升的核心引擎。當前小米港股市值已突破1.1萬億港元,近三個月內獲多家機構維持“買入”評級,目標均價超過66港元,反映資本市場對其戰略轉型的充分認可。
小米“手機+電動車+AIoT”的生態協同效應正在顯現。通過整合硬件生態與軟件服務,公司構建起覆蓋出行、家居、辦公的全場景智能體驗。例如,其推出的客制化購車服務允許用戶根據需求定制車輛配置,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模式不僅提升了品牌溢價能力,更助力小米在高端電動車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技術層面,固態電池的研發應用顯著提升了續航里程與安全性,而自動駕駛技術的持續迭代則進一步強化了產品差異化優勢。隨著智能座艙、車聯網等技術的深度融合,小米正逐步重塑消費者對智能出行的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