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天,一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SUV車型——途觀正式登陸中國市場。作為大眾汽車在華國產的首款SUV,同時也是大眾品牌首款全球同步推出的城市SUV,途觀的到來不僅釋放了中國SUV市場的巨大潛力,更讓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構筑起一道難以逾越的防線。這款車一經上市便引發搶購熱潮,加價提車現象屢見不鮮,讓消費者又愛又恨。

在那個SUV發展的黃金十年,途觀并非唯一受到追捧的車型。哈弗H6、長安CS75等自主品牌SUV同樣成為市場焦點。然而,盡管這些車型銷量可觀,但合資品牌在品牌影響力上的斷層式領先,仍是自主品牌難以突破的壁壘。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的膨脹,讓企業員工享受到了豐厚的市場紅利,但"苦合資久矣"也成為中國汽車行業長期以來的心聲。
中國汽車產業何時才能迎來出頭之日?這個問題的答案,中國車企苦尋了15年。如今,新能源轉型浪潮為自主品牌提供了崛起契機,而合資車企則面臨從舒適圈中走出、重新適應市場規則的挑戰。近年來,鈴木、雷諾、謳歌、Jeep、三菱等合資品牌相繼退出中國市場,合資陣營的處境與巔峰時期已不可同日而語。有人斷言,合資品牌已無未來,即便強如豐田、大眾,也終將在中國車企的攻勢下敗下陣來。
然而,現實并非如此簡單。世界規則從不由單一群體書寫。合資品牌的困境,表面看是外資車企在中國市場的集體受挫,但2025年以來的一系列事件提醒我們,過度低估合資企業的韌性可能得不償失。日產、豐田和通用的反擊或許只是第一階段,未來的競爭格局仍充滿變數。面對未知,中國車企若抱有輕視態度,必將付出代價。正視行業周期性變化,遠比沾沾自喜更為重要。
時光倒流至15年前,汽車行業充滿機遇,上汽大眾憑借途觀鞏固了行業領先地位,合資公司掌控著中國車市的主導權。那是一個外資品牌只要發力就能如愿以償的黃金時代。大眾無疑是這場紅利爭奪戰的最大贏家,但二線合資品牌同樣享受了躺贏的待遇。2013年,北京現代產銷突破100萬輛,躋身國內車企銷量排行榜第五位,市場份額升至6.8%。此后三年,北京現代年銷量持續保持在百萬輛以上。

神龍汽車旗下標致和雪鐵龍品牌的銷量巔峰出現在2014年和2015年,年銷量均超過70萬輛。2016年,長安福特銷量達到95.8萬輛,貢獻了長安汽車90%的利潤。然而,高光時刻轉瞬即逝。合資品牌長期以中國汽車"教師爺"自居,將自己置于市場金字塔頂端。但當中國將新能源汽車列為重點發展項目后,市場格局開始發生變化。
中國新能源車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獲取補貼而野蠻生長。在合資品牌看來,這種無序發展不足為慮,認為這些企業終將自我消亡。短短幾年間,多數新勢力確實如外界預料般淪為"紙老虎",PPT造車現象引發質疑。在此背景下,合資品牌繼續以俯視姿態對待中國汽車工業,即便強調"在中國,為中國"的發展準則,傲慢態度仍難以改變。
直到合資陣營接連傳來壞消息。2018年,鈴木汽車從昌河鈴木撤資,長安汽車以1元收購長安鈴木50%股權。2020年,雷諾集團轉讓東風雷諾股份,退出中國乘用車市場。2023年,廣汽三菱實施重組,2024年更名為湖南智享汽車管理有限公司。2025年7月,廣汽菲克正式宣告破產。這些案例給剩余合資品牌敲響警鐘:要想避免重蹈覆轍,必須放下高傲姿態。
近年來,合資品牌被中國車企的崛起打得措手不及。現代汽車、Stellantis等巨頭在中國市場艱難求生,大眾、豐田、通用等主流合資品牌是否甘心隨波逐流?傲慢被視為合資品牌受挫的原罪,但在中國市場節奏被中國企業掌控的背景下,合資品牌并非沒有翻盤機會。對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決定了這些企業必須跟上中國速度。
2025年成為合資品牌轉型的關鍵節點。3月,廣汽豐田推出售價僅10萬元出頭的鉑智3X,向中國車企發起挑戰,宣告豐田電動化戰略全面轉向。東風日產N7在同價位轎車市場異軍突起,試圖奪回失去的市場關注。這些舉動并非悲壯的絕唱,而是合資品牌為留在中國市場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在合資品牌征戰中國市場的幾十年里,外方始終掌握著話語權,從戰略決策到產品細節,中方難以施加影響。如今,外資終于認識到,面對煥然一新的中國車市,固執己見只會加速退出節奏。馬自達通過長安推出EZ-6,別克計劃推出至境L7,這些產品展現出合資品牌的新時代特征。北京現代推出EO奕歐純電SUV,表明即便處境艱難,仍要奮力一搏。
合資品牌的變革不僅體現在產品層面。現代中國近期宣布,前一汽奧迪銷售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李鳳剛出任北京現代總經理。這一任命具有象征意義——自2011年以來,北京現代總經理職位已更換9任,均為外籍高管。從產品到管理層全面引入中國元素,合資品牌正在顛覆傳統模式。在中國市場求生,延續舊有路徑已毫無價值。
本田推遲純電轎車燁GT上市計劃,反映出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緊迫感。盡管本田CEO宣稱未來核心市場為美國、印度和日本,但在中國市場,本田已沒有時間放任自流。15年來,中國車企從合資品牌身上學到了造車精髓,而合資品牌也享受了市場紅利。如今市場格局已變,身份轉換在所難免。成功沒有捷徑,贏得尊重需要實力支撐。
若能順利度過當前挑戰,合資品牌仍將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寶貴財富。從系統性解決問題到判斷市場趨勢,合資品牌始終有值得中國車企學習之處。百花齊放的時代雖已遠去,但合資與自主品牌的相互扶持,仍是中國汽車產業保持活力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