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集團近日宣布,其與合作伙伴共同研發的智慧配電解決方案(IDS)已正式在香港投入應用。該方案依托AI技術,助力香港電燈公司構建起智能化電網體系,實現了對電網風險的精準識別與實時感知。數據顯示,采用該方案后,香港電燈公司用戶年均非計劃停電時間被壓縮至不足0.5分鐘,供電可靠性指標躍升至99.999%。
這一創新方案首次亮相于2024年4月第26屆世界能源大會。針對全球電力行業普遍面臨的線損偏高、供電穩定性不足,以及分布式光伏、電動汽車大規模接入帶來的電網沖擊等挑戰,華為聯合行業伙伴打造了基于“云-管-邊-管-端”架構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該體系整合了內部私有云作為數字化底座,部署邊緣計算單元(ECU)實現精益管理,并采用下一代電力線載波通信(HPLC)技術,支持分鐘級數據采集與海量設備交互,采集成功率達99%。
技術落地方面,該方案已在國內多省市完成規模化部署,同時在亞洲、非洲及中東地區完成初步測試并取得積極成效。其核心優勢在于通過數字化手段重構電網運行邏輯,例如在陜西電網的實踐中,國網陜西電力與華為于2020年3月共建聯合創新實驗室,聯合28家合作伙伴打造智慧配電網。該平臺接入全省13.6萬個配電臺區,覆蓋11個地市1220個供電所及7183條10kV線路,成功實現配變設備異常故障的主動預警功能。
據華為技術團隊介紹,IDS解決方案通過多層級數據交互網絡,將傳統電網的被動響應模式轉變為主動預防體系。在香港的應用場景中,系統可實時分析電網運行數據,提前30分鐘至數小時預測潛在故障,為運維人員提供精準處置建議。這種變革不僅提升了供電可靠性,更通過減少停電損失降低了全社會用電成本。
行業分析師指出,隨著全球能源結構向清潔化、分布式轉型,電網智能化已成為保障能源安全的關鍵。華為IDS方案的技術路徑,為傳統電網向“自感知、自決策、自修復”的智能電網演進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目前,該方案的技術標準已納入多個國際能源組織的推薦目錄,為發展中國家電網升級提供了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