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存儲芯片市場掀起一輪價格飆升浪潮,內存條價格如坐火箭般躥升,引發市場廣泛關注。據浙江杭州多家電子賣場商戶反饋,近一個月內主流內存條價格普遍翻倍,原本售價200余元的16G DDR4產品已漲至400元以上,千元級高端型號更是逼近2000元關口,部分消費者直呼“電子茅臺再現江湖”。

現貨市場數據顯示,10月13日至18日期間,DRAM領域呈現劇烈波動。DDR5 16G與DDR4 16G均價分別較上周上漲20.59%和11.11%,較上月漲幅更達58.73%和43%。這種漲幅遠超傳統避險資產表現,同期國際現貨黃金價格較去年低位僅上漲不足110%,而TrendForce集邦咨詢預測2025年第三季度DRAM價格同比漲幅將達171.8%。
驅動本輪漲價的核心因素在于存儲芯片供需格局的深刻變化。作為電子系統“記憶單元”的存儲芯片,主要分為NAND閃存(斷電數據不丟失)和DRAM(需持續供電但讀寫快)兩大類。其中面向AI計算的高端HBM內存,因能滿足海量數據實時流轉需求,成為各大廠商爭奪的焦點。當前全球AI服務器單臺DRAM需求量是普通服務器的8倍,OpenAI等企業提出的每月90萬片晶圓訂單,直接消耗了全球53%的DRAM月產能。
供應鏈端呈現明顯結構性失衡。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大巨頭將產能向HBM和DDR5傾斜,導致DDR4產能被大幅壓縮。這種轉向不僅體現在生產環節,更反映在產品策略上——三大廠商相繼宣布PC、服務器用DDR4及手機用LPDDR4X進入生命周期末期,引發市場對上一代產品的恐慌性備貨。
渠道層面,經銷商的囤貨行為進一步加劇供需矛盾。今年二季度以來,華強北等電子集散地出現大規模掃貨現象,民用市場現貨流通量銳減。TrendForce 7月報告指出,疊加存儲行業傳統旺季因素,第三季度DRAM合約價上漲10%-15%,現貨市場漲幅更達40%-45%。這種價格傳導效應已蔓延至消費電子領域,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公開表示,紅米K90手機不同版本價差擴大主要源于存儲成本超預期上漲。
面對成本壓力,國內廠商采取多重應對策略。部分模組企業通過提前鎖定貨源緩解供應緊張,更多企業則加強與國產晶圓廠合作,構建多元化供應鏈體系。國泰君安證券研報指出,服務器需求回暖與AI服務器放量構成雙重驅動,隨著大模型訓練對內存容量要求持續提升,HBM和DDR5的緊缺狀況將向整個產業鏈傳導。
社交媒體上,網民紛紛曬出囤積的內存條,有用戶調侃“去年裝的電腦現在光內存就賺回半臺主機錢”。這種市場情緒折射出存儲行業已進入新一輪上行周期,其持續時間與強度將取決于AI技術演進速度與全球產能調整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