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規范網絡直播打賞行為,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直播環境,中央網信辦近日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整治網絡直播打賞亂象”專項行動。此次行動將聚焦娛樂性團播、私域直播等易發生打賞亂象的重點領域,嚴厲打擊四類突出問題,推動平臺完善管理機制,促進行業規范發展。
專項行動明確將低俗團播引誘打賞作為首要整治對象。具體包括:主播通過裸露隱私部位、模擬性暗示動作、發出不雅聲音或采用特定拍攝手法渲染低俗氛圍;以“翻牌選妃”“蒙面摸人”等低俗玩法吸引用戶;使用“跪爬”“嘶喊哭泣”等極端方式誘導打賞互動。此類行為嚴重破壞網絡生態,損害用戶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身心健康。
針對虛假人設誘騙打賞問題,行動重點打擊三類行為:一是虛構“貧困戶”“精英海歸”等身份,編造“家庭不幸”“暴力霸凌”等虛假劇情,或利用AI技術生成虛假內容誘騙打賞;二是通過“密碼房福利”“送禮解鎖隱藏內容”等規則,或“打賞返利”“刷禮物抽獎”等涉賭手段誘騙用戶;三是以“親情陪伴”“支援國家項目”等名義,或搭建私域直播場景誘騙老年人打賞。這些行為通過制造虛假信息欺騙用戶,嚴重擾亂市場秩序。
未成年人打賞問題成為專項行動的重點關注領域。行動將嚴厲查處四類行為:以“戀愛”“交友”“游戲收徒”等名義誘導未成年人打賞;教唆未成年人盜用家長身份信息躲避監管;明知用戶為未成年人仍誘導打賞;裝扮或自稱未成年人進行直播引誘打賞。這些行為直接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需加強平臺監管和家長教育雙重防范。
為遏制非理性打賞行為,行動明確要求平臺:合理設置單個虛擬消費品和單次打賞額度上限,對單日打賞累計觸發閾值的用戶進行消費提醒;不得以打賞額度為唯一依據對主播或用戶排名;不得為高等級、高排名或高額打賞用戶賦予“防禁言”“防踢”等特殊權限;禁止在PK環節設計“打賞入股”“驗資局”等助長炫富攀比的玩法。這些措施旨在減少高額打賞風險,引導用戶理性消費。
專項行動對各地網信部門提出具體工作要求:一是精心組織實施,梳理屬地平臺底數,完善實施方案,確保行動取得實效;二是加大處置力度,依法嚴懲屢教不改的賬號、平臺及教唆主播違規的MCN機構,公開曝光負面典型;三是規范平臺管理,督促完善審核標準、打賞規則和專門管理制度,健全投訴舉報和未成年人打賞退款機制;四是形成長效治理,總結行動經驗,壓實平臺、主播、MCN機構等主體責任,提升常態化治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