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發布的《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征求意見稿在汽車行業引發廣泛討論,其中關于“零百加速不得低于5秒”的規定成為輿論焦點。這一條款在電動汽車加速性能普遍突破3秒的背景下,被部分媒體解讀為對性能車的限制,但實際標準明確允許用戶通過手動模式切換運動狀態,核心目標是避免普通消費者因誤操作或過度追求性能而引發安全隱患。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讓曾經屬于百萬級超跑的3秒級加速能力下放至20萬元級車型。部分車企在營銷中過度強調性能參數,導致普通駕駛者難以適應突發動力輸出,進而引發漂移、失控等事故。新國標通過設定默認加速模式,既保留了車輛的運動潛力,又為日常駕駛劃定了安全邊界,這種“雙模式”設計被業內視為平衡創新與安全的務實方案。
針對電動汽車特有的安全痛點,新國標提出多項針對性措施。在動力電池領域,要求熱擴散測試必須達到“不起火、不爆炸”標準,并新增底部碰撞防護設計;智能駕駛方面,強制要求每次啟動時確認駕駛員資質,行駛中持續監測手部姿態與視線方向,杜絕“脫手駕駛”等危險行為;在人機交互層面,規定擋位、燈光等關鍵功能必須配備實體按鍵,禁止行駛中播放娛樂影像,從源頭減少分心駕駛風險。
隱藏式門把手的普及曾引發多起事故,新國標明確要求車門內外把手均需配備機械釋放裝置,碰撞后非碰撞側車門必須自動解鎖。對于零重力座椅,規定主駕位靠背角度不得超過35°,旋轉座椅行車時必須固定向前。這些條款直指新能源汽車過度追求科技感而忽視安全本質的傾向,例如某品牌此前宣傳的HUD游戲功能,因可能分散駕駛員注意力而被明確禁止。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新國標將重塑汽車產品競爭邏輯。過去以加速性能、屏幕尺寸為核心的營銷話術將逐漸失效,車企需轉向安全技術、續航真實性等實質性競爭。雖然部分條款可能增加研發成本,但長期來看,扎實的安全基礎能降低事故率,提升品牌口碑。例如自動駐車系統與安全帶解扣的聯動設計,雖是小細節卻能有效防止溜車事故。
盡管有聲音擔憂標準限制創新,但多數業內人士認為,新國標劃定的“安全紅線”恰逢其時。標準設置6個月征求意見期,并對關鍵條款給予1-3年過渡期,既保證嚴謹性又留出調整空間。當市場從“比加速”轉向“比安全”,消費者將更理性看待汽車產品,那些依賴“暴力加速”“偽科技”的車型終將失去市場,而真正注重安全與實用性的品牌將獲得長期發展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