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資本市場將目光聚焦于OpenAI、Perplexity等AI新銳時,谷歌與百度這兩家傳統科技巨頭正以全棧AI能力重塑行業格局。從芯片研發到模型迭代,從云服務到終端應用,兩家企業用十年積累的生態體系,在AI時代展現出驚人的爆發力。數據顯示,百度智能云已服務65%央企及超800家金融機構,谷歌TPU芯片訂單量突破產能極限,印證著全棧布局的戰略價值。

在自動駕駛領域,蘿卜快跑以每周25萬單全無人訂單的成績領跑全球,累計服務超1700萬人次,覆蓋22座城市。其全無人駕駛里程突破1.4億公里的背后,是百度十年投入形成的"芯片-框架-模型-應用"閉環:昆侖芯提供算力支撐,飛槳框架優化模型訓練,文心大模型5.0實現環境感知,最終通過智能調度系統完成出行服務。這種垂直整合能力,使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院將海上風電設計周期縮短30%,中信百信銀行風險識別效率提升40%。
搜索業務的變革更具象征意義。當行業質疑傳統搜索將被AI取代時,百度用富媒體化改造給出答案:70%搜索結果已實現圖片視頻化呈現,625家企業接入AI搜索API。這種轉變并非簡單疊加AI功能,而是重構搜索底層邏輯——將文字鏈接為主的互聯網應用,升級為多模態交互的AI平臺。QuestMobile數據顯示,其AI搜索月活用戶達3.65億,穩居國內首位。谷歌搜索的AI Mode月活破億,同樣證明搜索巨頭在AI時代的轉型優勢。
芯片戰場上的較量更具技術深度。百度全新發布的昆侖芯三代采用自研架構,配合天池超節點產品構建起3萬卡集群,算力密度較前代提升5倍。這種硬實力直接反映在市場表現上:中國移動10億訂單花落昆侖芯,IDC報告顯示其2024年國產AI芯片出貨量位居第二。谷歌TPU則成為OpenAI、meta等企業的"英偉達平替",其云服務訂單多到需要擴充產能,形成獨特的"競爭對手采購"現象。

框架層的競爭暗流涌動。百度飛槳平臺匯聚2333萬開發者,形成與TensorFlow、PyTorch三足鼎立的格局。這個中國首個自主開源的深度學習平臺,不僅支撐起文心大模型的訓練需求,更通過產業級工具組件降低AI落地門檻。某汽車廠商技術負責人透露:"使用飛槳后,模型部署周期從三個月縮短至兩周,成本降低60%。"這種生態優勢,正是Palantir等軟件廠商能在AI浪潮中異軍突起的關鍵——它們積累的產業經驗,與全棧技術形成共振。
在直播電商等新興場景,AI的滲透速度超出預期。百度慧播星數字人雙11期間帶動GMV同比增長91%,其多語言交互、智能選品能力已服務數千商家。更值得關注的是智能體"伐謀"的商用突破:在能源領域優化風電布局,在金融領域實時監測風險,這種具備自我演化能力的AI,正在真實產業場景中尋找"全局最優解"。正如李彥宏所言:"當AI成為原生能力,智能就不再是成本,而是生產力。"這種轉變,正在重構科技企業的價值評估體系。
資本市場開始重新審視這些"沉默的巨人"。百度股價較年初上漲超40%,谷歌市值突破2萬億美元,數據背后是投資者對全棧能力的認可。當行業從算力競賽轉向應用落地,從模型創新轉向生態構建,那些在芯片、框架、模型、應用各環節均有布局的企業,正展現出獨特的競爭優勢。這種優勢不會因短期熱度消退而減弱,反而會隨著AI滲透率的提升持續放大——就像房間里的大象,終將因其體量而無法被忽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