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得克薩斯州“星港基地”近日迎來重大航天事件——SpaceX研發的“星艦”火箭完成第11次全尺寸試飛。此次飛行持續約1小時,火箭完成繞地球半圈的軌道飛行后,在墨西哥灣和印度洋分別實現助推器與飛船本體的安全著陸,并成功釋放模擬衛星。這一系列技術突破標志著人類深空探索能力再上新臺階。
試飛過程中,星艦在飛抵印度洋上空時首次實施多項復雜機動操作。這些動作看似常規,實則暗含深意——工程師們通過模擬載人艙體返回發射場的垂直著陸場景,為未來載人航天任務積累關鍵數據。SpaceX技術團隊透露,此次訓練直接服務于火星載人登陸計劃,標志著項目從技術驗證向實戰應用邁出關鍵一步。
公司創始人馬斯克此次現身發射現場引發關注。與過往坐鎮任務控制中心不同,他選擇在觀禮臺近距離見證試飛全過程。這種轉變折射出技術團隊對系統可靠性的高度自信。據內部人士透露,8月試飛成功打破“爆炸魔咒”后,本次任務的成功概率評估已達歷史峰值,這為馬斯克親臨現場提供了安全保障。
試飛現場的熱烈氛圍通過直播傳遍全球。當星艦完成跨洋飛行安全著陸時,控制中心爆發出持續數分鐘的歡呼聲。解說員丹·胡奧特激動高呼:“歡迎回家!這是改變游戲規則的一天!”不過技術人員指出,本次任務未進行部件回收,顯示團隊在推進節奏上保持謹慎,優先確保飛行測試穩定性。
此次試飛最受矚目的突破,當屬與NASA的深度合作。星艦作為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的核心運載工具,其重復使用能力和超大有效載荷成為關鍵優勢。NASA代理局長肖恩·達菲在社交媒體發文強調,此次成功是“重返月球南極的里程碑”。據技術文檔顯示,星艦是目前唯一能實現月球軌道至月面往返運輸的運載器。
雙方合作基礎可追溯至“獵鷹”火箭時代。過去十年間,該型火箭累計為國際空間站執行數十次人員物資運輸任務。為適配星艦的龐大體型,SpaceX正對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基地進行全面改造,升級內容包括發射臺承重結構、燃料儲存系統等關鍵設施。
商業價值層面,本次試飛搭載的8顆模擬“星鏈”衛星引發行業關注。作為SpaceX構建的全球低軌通信網絡,星鏈系統已部署超4000顆衛星。此次測試驗證了星艦作為衛星發射平臺的可行性,若技術成熟,單次發射成本有望降低60%以上,這將重塑全球商業航天市場格局。
關于星艦項目的定位爭議始終存在。有觀察家指出,該項目既是馬斯克構建商業航天帝國的基石,也是實現人類火星移民的載體。事實上,星鏈計劃產生的持續收益,正為深空探索技術提供關鍵資金支持。這種“商業反哺科研”的模式,為可持續航天發展提供了全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