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圣智能位于北京中關村的辦公室入口處,一座齊天大圣的銅像格外醒目。這座身披紅袍金甲、手持金箍棒的雕像,不僅承載著創始人陳方平對《西游記》的深厚情感,更象征著企業“不畏艱難、堅持到底”的創業精神。陳方平坦言,公司名稱“云圣”正是取自“筋斗云”與“齊天大圣”,這種文化符號的融入,讓技術研發與商業實踐多了幾分人文溫度。
作為一家專注于工業無人機及全自動機場系統研發的科技企業,云圣智能已構建起“工業無人機+全自動機場+四維智慧全息操作系統”的技術閉環。其產品體系覆蓋電力巡檢、新能源監測、消防應急、城市治理、林業防護及智慧文旅六大領域,業務版圖延伸至全國20余個省份。面對大疆等行業巨頭在低空經濟賽道的布局,陳方平認為,真正的競爭力在于持續創新與組織效能的雙重提升:“企業要像生物體一樣不斷進化,既要保持技術迭代的節奏,更要將執行力沉淀為內在基因。”
陳方平的創業之路始于校園。2016年,這位北京大學計算機視覺與多元傳感器融合方向的研究生,在導師與投資人的鼓勵下,將實驗室的軟硬件結合研究轉化為商業實踐。盡管當時面臨學業與創業的雙重壓力,但電力巡檢現場的實地考察讓他堅定了方向——在浙江山區,巡檢人員需翻山越嶺數小時才能完成一基電塔的檢查,而傳統無人機仍需人工操控,無法實現全流程自動化。“當時行業頭部認為全自動巡檢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這恰恰成為我們突破的起點。”陳方平回憶道。
從最初在居民樓Loft辦公的“車庫階段”,到如今形成覆蓋不同場景的產品矩陣,云圣智能的成長軌跡印證了陳方平“以客戶價值為導向”的理念。他帶領團隊建立了一套集成產品開發流程,打破研發、生產、銷售部門的壁壘,實現需求洞察、技術攻關與量產落地的無縫銜接。例如,在電力巡檢場景中,團隊通過與一線人員共同作業,開發出能自主更換電池、識別設備缺陷的無人機系統,將單日巡檢效率提升數倍。這種“讓問題在早期暴露”的機制,使新產品開發周期從兩年縮短至兩個月。
在資本運作方面,陳方平展現出獨特的務實風格。他堅持在公司發展勢頭強勁時啟動融資,避免在低谷期被動尋求資金支持。這種策略使云圣智能在疫情期間仍能完成B+輪融資,并通過線上會議快速敲定合作。今年5月,企業宣布完成5億元D輪融資,估值達數十億元。但陳方平更看重業績增長:“融資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持續創造客戶價值,才能形成‘產品-銷售-融資’的良性循環。”數據顯示,公司近年保持年均翻倍增長,客戶結構已從電力行業擴展至多個領域,形成風險分散、需求多元的業務格局。
對于創業本質的認知,陳方平經歷了從“速成”到“長跑”的轉變。早期他設想三年內將團隊擴張至50人,如今更認同“西天取經”的隱喻:“創業如同修行,需要經歷技術攻關、市場驗證、組織迭代等重重考驗。真正的成功不是曇花一現,而是建立可持續的創新能力與抗風險體系。”這種認知驅動著云圣智能不斷突破邊界——從電力巡檢到智慧城市,從單一設備到系統解決方案,始終在低空經濟領域探索新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