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馬斯克近日透露,特斯拉正集中資源加速“擎天柱”(Optimus)人形機器人的量產進程。這款被寄予厚望的機器人,在他眼中將成為特斯拉未來發展的核心支柱,甚至可能重塑人類與技術的互動方式。
“擎天柱”項目并非新事物,其研發計劃早在數年前便已公開。但過去一年中,該項目在特斯拉內部的優先級顯著提升,成為與電動汽車并駕齊驅的戰略重點。去年10月的“我們,機器人”活動上,這款機器人已展現出初步能力:它不僅能遞送飲品、表演節目,還能與觀眾自然互動,引發外界對其實用性的廣泛討論。
然而,從實驗室到規模化生產,特斯拉仍需跨越多重技術門檻。盡管公司對“擎天柱”的產量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但部分研發環節的復雜度遠超預期。其中,手部結構的精細化設計尤為棘手——特斯拉希望機器人能像人類一樣靈活操作,甚至完成穿針引線這類精細動作,這對機械傳動與傳感器精度提出了極高要求。
量產規模的擴張與制造工藝的迭代,同樣是特斯拉必須攻克的難題。馬斯克多次強調,公司正“以全速推進量產準備”,因為這一項目的成功與否,將直接決定特斯拉能否從汽車制造商轉型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企業。
馬斯克對“擎天柱”的商業價值與戰略意義給出了極具沖擊力的預測。本月初,他公開表示,這款機器人未來將貢獻特斯拉約80%的市場估值;而在今年1月的財報會議上,他更直言其“將在公司價值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這種判斷不僅基于財務預期,更源于他對技術變革的深刻洞察——馬斯克認為,“擎天柱”將像《星球大戰》中的C-3PO與R2-D2一樣,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徹底改變勞動模式與社會結構。
從遞酒服務到價值重構,“擎天柱”的每一步進展都牽動著科技與商業界的神經。特斯拉能否突破技術瓶頸,將科幻場景轉化為現實,或許將成為決定其下一個十年命運的關鍵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