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術的世界里,芯片、操作系統和數據庫并稱為三大核心基礎軟件。數據庫作為數據存儲、管理與應用的核心樞紐,既是企業IT系統的心臟,更是國家信息產業自主可控的重要基石。過去二十年間,中國數據庫產業從“幾乎空白”到“百花齊放”,經歷了艱難探索與厚積薄發。而在這段歷史進程中,有一位長期扎根一線、推動核心技術突破的技術專家始終默默耕耘,他就是資深數據庫研究者何振興。
2002年,何振興正式投身軟件開發行業,成為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的一名軟件工程師。當時,中國數據庫領域幾乎被國際廠商壟斷,Oracle、IBM DB2、Microsoft SQL Server占據主流市場,本土數據庫技術人才稀缺。彼時的軟件開發者更傾向于應用層創新,而很少有人敢挑戰底層核心數據庫的研發。面對這種困境,何振興卻選擇了最難的一條路,他敏銳地意識到,如果沒有一批人扎根底層,便永遠難以擺脫對國外核心產品的依賴。于是,他主動投身數據庫相關的底層研究,開始積累最基礎的技術功底。
2004年,何振興加入北京萬里開源軟件有限公司,擔任軟件工程師高級經理,并在短時間內脫穎而出,成為當時少數能夠深入數據庫內核研發的工程師之一。他不僅深度參與了Turbolinux操作系統的開發,還兼任MySQL中國研發中心負責人,帶領團隊直接投入數據庫核心模塊的研發工作。在國外廠商幾乎全面占據市場、國產數據庫人才仍極度匱乏的背景下,他選擇主動與國際前沿保持同頻,直面全球一流數據庫技術的挑戰。這段經歷對他意義非凡:在與全球數據庫社區的深度互動中,何振興不僅積累了數據庫內核設計的經驗,更培養了對數據庫架構的前瞻性思考,為他日后主導國產數據庫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興起,中國的金融、電信、政務、能源等領域對高并發、大規模分布式數據處理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在國產系統中實現“分布式+高可用+事務處理”的平衡,成為國產數據庫必須面對的難題。正是憑借前期十年間扎實的內核開發經驗與對國際技術潮流的深刻理解,何振興帶領團隊在國產數據庫研發道路上走在了行業前沿。
2017年11月,何振興受邀加入北京易鯨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擔任CTO。他的使命非常明確,帶領團隊在國產化大潮中,打造能夠支撐關鍵行業應用的分布式數據庫系統。在他的帶領下,團隊以Trafodion為基礎,深入設計并開發了適合中國金融、電信場景的分析型與事務型分布式數據庫系統。這不僅是一個產品研發過程,更是一場攸關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的技術攻堅戰。
在易鯨捷任職期間,何振興主持了多個具有代表性的項目。他主導建設了貴陽銀行核心業務沙箱測試系統,讓銀行能夠在不影響生產業務的情況下,靈活驗證新業務和新規則,大幅提升了系統的安全性和靈活性。在此基礎上,他又帶領團隊完成了貴陽銀行核心業務系統易鯨捷國產數據庫應用,這是全國銀行業率先將核心業務系統遷移至國產分布式數據庫的案例,意義重大。與此同時,他推動了貴陽農商銀行易鯨捷國產數據庫應用試點項目,為中小銀行的數據庫國產化探索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除此之外,他還承擔了中國聯通總部cBSS1.0架構優化研發工作,通過數據庫架構升級,有效支撐了通信行業海量用戶和高頻交易場景下的穩定運行。這些項目覆蓋了金融和通信兩大關鍵行業,從銀行核心業務到電信運營商架構優化,都體現出國產數據庫在復雜場景下的實用性與可靠性。它們不僅解決了行業的“燃眉之急”,也為整個國產數據庫生態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采訪中,何振興曾提到:“做數據庫,不是寫一個應用那么簡單,它更像是一座橋,承載著整個信息世界的重量。” 這句話,既道出了數據庫研發的復雜與艱辛,也展現了他作為一名資深專家的使命感。今天,中國數據庫產業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無論是國家信創工程的推進,還是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對高性能數據引擎的需求,都為國產數據庫提供了廣闊舞臺。二十多年來,何振興始終堅守在數據庫技術研發的第一線,從一名普通的軟件工程師到引領行業變革的技術專家,他的成長歷程見證了我國數據庫行業的發展與進步。面對未來,何振興表示,他將繼續深耕數據庫領域,帶領團隊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推動國產數據庫向更高水平邁進,為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











